近段時間看到很多女孩大齡被逼結婚,或者為自己即將進入婚姻而焦慮不安的文章。
生活里,“嫁”這個字似乎說得特別多,誰嫁得好,怎么才能嫁得好,嫁了怎么過,類似的話題太多。
我今年26歲,已結婚兩年,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是的,我才26歲就結婚兩年了。
在很多一線城市的姑娘肯定要驚呼,是不是太早了點,才大學畢業,正是青春年少,前半生所學知識還沒有用來報效偉大的祖國,怎么能說嫁人就嫁人呢。
是的,我在24歲時遇到先生,心甘情愿的嫁給他。并且立即為我們倆生了一個女兒。
兩年來,我絲毫沒有覺得自己被婚姻禁錮,相反我們相互獨立卻又依賴彼此,做事有商量,為彼此出謀劃策,不知不覺中從對方身上學到更多自己以前不具備的品質。
在這兩年中,我工作漸入佳境,從工作小白到領導同事一致認可,其中先生的指點,為我應酬引線也是功不可沒。
這兩年我考兩個證、兩次面試、兩次換單位、決定生小孩先生無一不支持,甚至在我中途想要放棄時對我的鼓勵、監督也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非常愛看雞湯文,從中汲取正能量,鼓勵自己繼續好好生活有什么不好,但是太多的對婚姻的否定讓我覺得是不是會對很多人造成一種誤解。
·
雞湯文中很多好姑娘為了找到并且為了能夠跟自己所愛的人相匹配,看書、擴大自己的格局、提升自己的眼界,修煉身形、內心變強大,拼命工作。
·
這些有品質的姑娘真是太好了,在當前社會,要求消滅性別歧視的前提是我們女性能夠更強。
在婚姻中更要求女性不能夠放棄自己,就好像如果婚后全職三年,這三年兩耳不聞窗外事,世間日新月異的變化渾然不知,到三年后重返職場時自問又能干什么卻是最大的問題。
婚后,女性感情、經濟依賴丈夫,一身心掛在丈夫身上。
特別是完全沒有自己朋友圈子,接觸不到外面世界,不知競爭壓力的情況。
在一方面來講,容易造成不理解丈夫工作,單方面理解不到丈夫在外面工作太累,造成丈夫回家得不到家人安慰而造成心理落差,兩人感情釋放程度有差別。
另一方面過于依賴丈夫,放松自我,沒有壓力,不注重自身成長,與社會脫軌,與丈夫、朋友交流語言、認知上有差距,容易造成自我頹廢、自我認知與他人認知有差距的現象。
記得一個朋友的故事,有兩個高中同學關系特別好,畢業后,兩人選擇不同,一個在國內讀書,大學畢業后一邊工作,一邊自己創業。
另一個選擇國外讀大學,大學畢業后繼續讀研,一直不愿意工作。
慢慢的兩人出現很多分歧,工作的同學認為讀研的同學格局太小,不知世事艱險,還沉迷在自己的象牙塔里面,另一個同學認為工作的同學做事太現實,只認利益不懂感情。
這個故事剛好側面展示了婚后女性如果沒有提升自己,任憑自己慢慢頹廢后與丈夫在認知差別。
從而造成的后果便會是婚姻的不幸。
所以那些認為結婚后便覺得自己走進圍城的人,首先便給自己身上戴好了金箍圈,當然不會過得好。
有認為婚姻是女性成長終點的,進入婚姻后是沉寂,是放棄。
其實剛好相反,結婚之后,有了穩定的生活,更利于女性發展自己,讀書、護膚、旅行、成長都有人與你分享,成長之后的你更不用有大齡女青年怎么找到男朋友的憂傷,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