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后,升入高三的師生又開始了密鑼緊鼓的補習生涯,作為老師的C最近很郁悶感慨道:“現在的孩子究竟是怎樣了?都什么時候了,居然有人在談戀愛!啊,不對,是早戀。”
我瞟了一眼C,幽幽道:“某人當年不也是從初中就開始早戀了嗎?怎么現在當了老師就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了?”
“怎么可以和我當年相提并論?你是知道的,現在的孩子啊……反正作班主任的我是不允許的。”C一臉恨鐵不成鋼。
昨天值班,一女客人帶老公兒子來吃飯,點了個二人套餐,餐廳附送兩張王者榮耀的游戲卡。游戲卡其中一面是貂蟬,穿著美少女式衣服的貂蟬。
吃飯過程中,女客人吃著吃著突然不吃了,走到我身邊,悄聲對我說:“可不可以換兩張不一樣的卡給我兒子?你看,怎么給了他兩張沒穿衣服的女人的卡呢?”
看她小心的樣子,我心一驚:啊?怎么會是不穿衣服的女人,的卡???
搶般的把卡拿過來一看,我好想靜靜。因為她說的沒穿衣服的貂蟬其實是下圖的樣子:
這個貂蟬的大長腿就露多了一點點,這個孩子他媽就著急成這樣了。實際上她孩子雖然看起來十二三歲,但是已經比我高出一個頭了。
難道十二三歲的孩子一直都沒看過美少女戰士之類的會露大長腿的漫畫?
老師家長的教育,難道只是教會他們怎么讀書本上的文字,而不是應該教會他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識嗎?
為什么說到兩性方面的知識的時候每個老師每個家長都如臨大敵?
因為他們也不懂,所以根本就不懂得怎么去給另一個更加不懂的孩子去傳授這方面的知識。
他們潛意識中總是這樣的:小孩子不需要了解這些,長大了自然知道了。
可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瑞士著名心理學者和心理治療師在《0-12歲,給孩子一個好性格》一書中提到的夏玉和安安都缺乏一個技能:跟男人約會,了解男人,嘗試去找一個合適的伴侶,與之成婚,組建家庭。即使后來她們長大了,聰明并受過良好教育,也有得體的打扮,但是她們的言行舉止、態度、性格都不太可能將一個男人吸引到自己身邊。
這種類型的人社會上一抓一大把。從小到大,他們只被告知:好好學習,其它一切與學習無關的念頭先掐死在搖籃。所以等到他們大學畢業了,23歲出社會了,爸爸媽媽突然緊張起來:哎,你怎么還不找個對象?要趕緊結婚生孩子了,不然過了25歲后就沒人要了啊(主要對女人說的)。
為什么這些爸爸媽媽就是不懂呢?葛氏夫婦在《0-12歲,給孩子一個好性格》中就反復提到,母親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的角色是重中之重的。她的言行舉止,對家庭的情感,對丈夫的情感,都是孩子學習的模樣。如果作為母親的卻在家庭中對孩子只有壓抑不溝通不傳教,那么孩子是什么都學不到的。
23歲之前完全被禁止談論感情,23歲后突然被要求馬上找一個人結婚生子,太不現實。
60分媽媽《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后悔你現在做得太多》中說到的姚華因為正確對待女兒在青春期跟她提出的是否可以跟正在交往的男友發生性關系的問題,女兒在她給出的指引下,認真思考然后做出了正確選擇。
這種從小被好好教育并學會處理情感問題的女孩,長大后才能好好分辨什么對她是好的,什么才是合適她自己的,最后因為會正確選擇,大抵都會有幸福的婚姻。
而那些從小被父母忽略內心需求,特別情感需求總是被忽略的孩子,他們在面對情感問題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電影《贖罪》中的13歲的小布里奧妮·泰利斯在情竇初開時,如果被媽媽正確指引,被告知男女之間的愛是正常的,那么她后來也許就不至于釀下大錯,給姐姐塞西莉婭和羅比帶來災難性的毀滅。
“良好的性格能使我們一輩子避免作惡受罪。但是要知道,人的性格在童年早期就已塑造成型了”;
“即使他們干了壞事,他們也不覺得自己錯了。他們甚至感覺很不錯,而且會狡猾滴掩蓋他們的惡行”;
“他們沒能培養出一種指引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前進的良心。”
葛氏夫婦在《0-12歲,給孩子一個好性格》中提到的以上的問題,如果這些劣跡帶到了他們以后的感情生活中,就會出現人們所說的渣男,渣女了。在感情中,他們只在乎自己的需求在乎自己的欲望,成年后人的性格很難改變,在對待感情方面,他小時候是怎樣的認知,長大后就是怎樣的認知。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都與慈愛的媽媽相伴,媽媽在他進入青春期之前給予他足夠的關愛和良好的教育,并且在感情上教會他付出,那么這個孩子基本是快樂并且溫柔的孩子。
但是像《兒子與情人》的莫雷爾太太對保羅那種占有性的母愛,給孩子帶來的卻是毀滅性,所以在媽媽在孩子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所用的力度要拿捏得恰到好處。
不要像《0-12歲,給孩子一個好性格》中的夏玉和安安那樣,等到她們成年后才知道原來,她們從小都沒有被媽媽教育過如何去跟一個男人交往。雖然像陸琪和蘇岑那樣的情感專家很多很多,但是再怎么被別人教,都比不過自己媽媽的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