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堵在貴陽”
要總結貴陽人的生活,除了吃喝玩樂,我想堵車也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上班族每個月遲到扣出好幾百塊,學生早上可以在車上看掉半本小說,大部分手機游戲都在路上玩通關。
每次說貴陽修1.5環修輕軌考驗交通,我就想:
“貴陽的交通還需要啥考驗?堵車跟更堵車有啥區別?褲衩都沒了還怕搶劫?
今年貴陽上了全國城市堵車排行榜,排第八,這個消息在朋友圈傳了不止三輪。我不清楚這個擁堵指數是如何計算得來的,至少從乘車體驗來看,這個榜單不夠客觀,一線城市完全堵不過貴陽。
“貴陽為什么這么堵?”
“山地城市人口多城區面積小”是“你知我知大家知”的老生常談,撓得不痛不癢,好像堵車是命運弄人。實際上真是這樣嗎??打蛇要打七寸,蓋幫貴州要談問題就談到根本上。
*接下來的幾天將以連載形式全面的解析堵車這件事,諸位有質疑有觀點都歡迎來罵。
(一)貴陽不是城,貴陽是個大農村
有一個普遍的認知是,貴陽是由邊陲小鎮發展起來的,它不像北上廣那樣有厚重的都會歷史,又處在較為貧困落后的地區,自然是艱難掙扎野蠻生長了。這個說法有其一定的道理,但還是屬于堵車就怪祖先的邏輯,沒有哪個城市一開始就五臟俱全,誰祖上不是個村?誰不是在一片荒蕪中慢慢蓋起房子修起路的?
貴陽特殊的一點是,我們在城市化進程中采取了一種自斷經脈的方式。
這是在地圖上丈量貴陽市區2.5公里長的一塊區域,黃色線路是主干道,主干道之間全是大片大片的房子,白色線路就是擠在這些房子中間的小路,稀稀拉拉七繞八拐,蒼蠅都飛不出去,很多走一半就斷在那里。我們的城市道路是沒有經脈可言的,自然處處堵塞不通。
別的所謂“堵車”的城市有這種情況嗎?來看看上海:
同樣是2.5公里長的一塊區域,道路劃分整齊,房子是填格子一樣小塊小塊的填進去,白色線路互相貫通,可以從不同支線并入主干道。
貴陽的道路首先就不是一個正常的城市道路,堆積式的修房子,修完一大片了才想辦法怎么建點路,這就導致貴陽留下太多毒蟲式的道路和居民區,相當于在養蠱,每天堵車都是各個毒蟲在斗法。
先修房子還是先修路?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城市道路應該是先規劃路網,做到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小路,再在這些規劃出來的道路之間填房子,路網形成許多小枝椏,一種葡萄串的形態。
正常的城市道路:
貴陽的路(畫風突然就鬼畜了起來):
先修房再建路的做法也不是沒有,普遍出現在中國農村修宅基地的時候,都是每家每戶自個兒修門前那一截,一戶攬一段,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地圖上隨便截一塊農村區域:
紅色虛線內全是房子,這些房子中間有路嗎?根本沒有,在一大片民房修起來以后,繞到邊上修一兩條路,非主干道的地方大家都只管擠在一起修房子,修成一餅粑。
這種修法我是見過的,這不就是貴陽嗎?
路網之稀,令人發指,看橙色虛線圈起來的區域(圈多了眼花,就圈一部分吧)全是包圍在主干道兩旁的大片住宅區。
放大一個局部,大營路、新添大道和北京東路之間,紅色虛線內,
大片大片擠得氣都沒法出的房子,
白色細線是包圍在這些房子周圍的支路,
看得出來根本沒有經過規劃,就是修完一大片之后再在邊上開的路。
一餅粑式建設,跟農村有啥區別?
放大一個村,村x100=貴陽
以為自己開著車行駛在現代化都市,其實都是想多了,我們都在一個大農村里開車,堵在這個大農村的爛路上。
貴陽不是因為交通規劃出了什么差錯才造成今天的堵車,而是根本沒有規劃。
不管貴陽舊時如何,在城市化開始后,我們的交通規劃一直沒有步入正軌。
到2000年后興起房地產熱,干脆全盤包給開發商,大片大片的堆砌式修建居民樓,開發商承擔了道路建設的職能,但為了利益最大化,肯定是占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修房子,做一點區塊內的小路修建,幾乎是半放棄路網建設。加上從蘇聯借鑒來的“封閉式小區”,營造一種圈地做主人的感覺,公路建設就更加談不上了,就修點小區內僅供業主通行的小路。
公共職能滯后留給我們城市的是無盡的交通堵塞,一般緩解交通壓力的做法完全是杯水車薪。想要徹底解決擁堵目前看來遙遙無期,畢竟總不能把我們的房子都炸掉開路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完待續,請關注“蓋幫貴州”微信公眾號,閱讀連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