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讀后感
乍看書名,心生歡喜。由于時間上來不及,我放棄了購買實體書,在手機上掏了20大洋買了電子版,結果不到3天我就看完了,還包括記筆記的時間。
這本書的英文名是《Simply Brilliant —— The common-sense guide to success at work》,從書名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本實用性工具方法類書籍,告訴我們如何用簡單的方式運用一些常識性指南去完成工作。
上網百度了一下,了解到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理念是保持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斷舍離過多的物品、大量的應酬、無止境的金錢欲等。
WTF!?你TM在逗我?!欺負俺是農村人不懂英文,這個炒作博眼球的痕跡太重了吧。一看譯者,沒什么名氣,再看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難怪!我說拜托,找個好點的譯者,好好翻譯不行嗎?簡直就是草菅精神、強奸思想!
作者弗格斯·奧康奈爾(Fergus O’Connell)還好,是項目管理領域的國際學術權威之一,最值得被關注的時間管理作者之一。1992年,成立了ETP公司——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項目管理企業之一。因此,這本書其實很大部分在講工作上關于項目管理方面的極簡方式,相信絕大多數人還是希望在生活和精神上獲得一些簡化的建議,尤其適合職場人士(關于本書的贊譽和評價都來自一些個CEO),所以我建議謹慎購買。
我怎么感覺我遇上了一本假書?雖說買書是最廉價的投資,但這次可能真的是一次失敗的投資。OK!自己買的書,剁了手也要看完,虛心請教、認真學習乃是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能摒棄,但心中還是碎碎念道:是你自己買的、你自己買的、自己買的……
吐槽完畢,下面讓我們開啟思維轉換模式:這本關于項目管理的書籍與我何干?講真,跟我們還真的大有關系。我是看了第二遍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
其實你要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個項目!有時候,你會碰到這樣一些事情:完成一個新產品的導入并且運營它?或者,你要完成一個全公司范圍的員工培訓?又或者,你要裝修自己的房子?也許,你正在準備自己的婚禮或者在策劃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時候,你會遇到一系列問題:該怎么計劃?怎么才算是做完?多久能做完?有哪些內容?怎么去做?誰去做?需要做些什么準備?等等。而這些,統統都屬于項目管理研究的范疇。
極簡主義,從本書的角度來說,可以看做是一種不斷優化組合的方式方法論,極簡代表已將事物的核心或最有價值的部分抽取出來,而不是簡單簡化過程,簡單不等于啥都不做。
《道德經》只有寥寥5000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意深奧,包涵廣博,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看,這就是簡單的魅力,簡單卻又不簡單。
之前,已經在前面的文章中詳細介紹了本書的脈絡結構,現在簡單總結如下:
第一個理論“事情其實很簡單”中,我們要謹記KISS原則(Keep It Simple&Stupid),讓事情變得簡單易懂并學會用水平思維考慮問題。
第二個理論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并做一份詳細的計劃,有必要考慮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并將具體工作形象化。
第三個理論“任何事情都有連續性”,即在做計劃的過程中要關注事情的連續性,做好未雨綢繆的工作。
第四個理論“如果不去做,永遠做不完”中,作者強調有必要將任務落實到人,同時有效地分配推動團隊合作。
第五個理論即“事情的結果往往和預期不一樣”告訴我們,要想項目順利進行,應急措施和風險管理非常關鍵。
第六個理論“明確界定事情的結果”,強調了在項目過程中,將事情進行分解以及進行及時監控的必要性。
第七個理論即“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應該盡可能滿足利益相關者的獲利條件,并創造一種雙贏的結果。
全書共有七章,可簡單劃分為3個部分,第一章為第一部分,開門見山地提出第一個理念,也是貫穿全書、統攬全書的理念:“讓事情變得簡單易懂”。第二部分為第二章至第六章,告訴我們如何用一些常識性指南去更好地完成工作。第七章為最后一部分,算是作者的額外囑托,“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這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的“雙贏”觀念不謀而合,有異曲同工之妙。
接下來,讓與你共同分享,我從這本書中學到了些什么吧。
1、計劃趕不上變化,沒有計劃萬萬不行。
要讓事情變得簡單,需要做點計劃,第二個理念“弄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告訴我,做一點計劃永遠比盲目嘗試要好得多。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啟示我們,要學會設定目標。因為有了具體的目標和計劃,你才能如黑夜大海中行駛的船只,有明確的航向,才能如手持指南針的探險者,不會在荒野中迷路丟失自己,才能如上古神話中的夸父,演繹出屬于自己的逐日神話。
本周,因為需要同時閱讀多本書籍,我設定了一個目標:完成《如何閱讀一本書》、《極簡主義》、《好好說話》的相關閱讀,并為此做了每日詳細的計劃,用目標來驅動自己更好的完成計劃。
2、打破舊有的思維,學會使用水平思維。
書里面并沒有詳細地介紹水平思維,但是據我所知,水平思維有“六頂帽子”:①冷靜邏輯性思維;②樂觀積極思維;③中立客觀性思維;④感性直覺思維;⑤謹慎消極思維;⑥跳躍創造性思維。
就像我在看到這本書之后,大肆吐槽,在耐著性子看完之后,我收獲了水平思維這個武器,想到我閱讀這本書的初衷,開始抱著希望從這本書中得到解答的心態去閱讀。
水平思維①和③告訴我: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水平比作者還要高,那么這本書就完全沒有被閱讀的必要,你直接扔進垃圾桶就好了。水平思維②讓我得出一個結論:這并不是一本一無是處的書,我的投資并沒有被浪費。
3、供需不匹配會導致結果與預期背道而馳。
簡單說,就是想做的事情太多而實際上你能做的事情太少。第四個理念“如果不去做永遠都做不完”告訴我:必須學會不做某些事情,學習并練習恰當地說“不”。
想想如果同事或者朋友想要你幫他加班完成部分工作,這個時候你千萬不要為了所謂的“義氣”就接受了不屬于自己的麻煩,而要婉轉地學會拒絕:“我晚上有安排”“我和家人約好了”。
有川真由美在《極簡生活:簡而美地活》中提到管理時間的三要訣說到: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注重質量而非數量,什么都想做,反而什么都會做不好。
要學會聚焦單一目標,在限定的時間內只做一件事情,多問問自己:我現在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然后把這個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逐一完成。
4、做事留有余地,然后出色完成。
第五個理論即“事情的結果往往和預期不一樣”告訴我們,要注重應急措施和風險管理。
比如:對待苛刻的上司下達的任務,必須事先讓上司知道自己能完成80%,最終給出120%的成績,這樣非但不會讓上級失望,還能給他一個驚喜,即使萬一搞砸了,上級心中一開始就有一個較低的預期,自己的形象也就自然而然鮮亮起來。
再比如我,為了完成本周計劃,我在計劃中加入了應急措施,在遇到朋友聚會、臨時加班等意外狀況沖擊時,我預留了多少時間,我的補救措施又是什么。就醬,我的計劃到目前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個人感覺比較滿意。
5、把復雜的事情簡化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分解。
第三個理論“任何事情都有連續性”啟發我們,在做計劃的過程中要關注事情的連續性。而事情的連續性是建立在一個個小事件的基礎上的。
就拿這本書為例,作者為了闡述他的理念,將每一章都分解為五個環節:提出問題、解說理念、理念應用、案例分享、開始行動。這樣一來,讀者就能對作者的意圖一目了然,從而更容易接受作者提出的理念和行動建議。
書中在最后一章中也提到要“像馬拉松賽跑者那樣思考”,不要一味考慮全程的艱難,而是把總目標拆分,完成一個子目標后,再努力跨越下一個子目標。
6、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這是本書的最后一個理念,也是人類的共有美德,即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佛陀曾經曰過:將心比心便是佛心。
博弈論中就有非零和博弈與零和博弈的概念。零和博弈認為參與博弈的雙方在嚴格的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雙方不存在任何合作的基礎。非零和博弈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雙贏”,這也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要我們培養的一個優質習慣之一。我們完全可以這么說,只要人人都能換位思考,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最后,你讀了多少書一點都不重要,這本書你讀過多少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記住了多少,并且能夠身體力行去實踐它。
對于工具方法類書籍的學習,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紙上談兵最是要不得。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圣人也曾經云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我們千萬不要當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中的矮子。
Just Do It!
寫于2017年7月22日。
PS:如果喜歡,那就在左下角點個贊吧,與你分享是我最大的樂趣,你的鼓勵是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