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時候開始,早上第一件事是將一天要做的事,重要的事逐一有序寫下來,整理好一天要辦的事情,才沖杯咖啡,開始新的一天;這樣的方式不知道怎么就慢慢養成習慣。
一天在這樣的清晨,有清醒自己早已是半百之人;清醒人生過半,所謂功利已無意;時間的安排,自然慢慢朝著默認重要的方向調整。
到了這個歲數,說真的,非常尷尬。
周圍關系好的幾個,煩悶的竟都是無所事事。
工作有穩定的收入,工資卻只能滿足吃喝;離退休還有幾年,干個啥吧,精力沒有年輕人旺盛;守著一成不變的日子,又覺得人生還有幾十年,早上起來空虛地心慌。
也有商量在一起某個事做做,可是互聯網時代,實體店眼看著朝不保夕,網絡營銷又一竅不通;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感覺說著說著就彌漫,結局是就又回到打打麻將,玩玩微信看看電視的老日子里。
這確實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年青人有年齡的資本,可以嘗試,學習;而人到中年之后的無奈,在話題上就開始常常與孩子們無法向融:
想他們考公務員,進穩定的事業單位;而他們寧可北上廣,獨自吃苦磨煉,也不愿意守在父母身邊,過像父母那樣,幾十年后什么模樣都能想象出的生活。
所以,老有所樂,成了這個年齡段很多人的共識。
衣食無憂,在慢慢步入 老年的時候,給自己找一個樂趣,因此生活有了軸心,因此還能學習一點新知,因此還能與社會接觸,不至于真的早早被時代淘汰,成了不明一物的陳設。
生而有幸,在余生能遇一樂,玩玩古器物收藏,看看書寫寫分享;在一本書一本書里,對傳統文化有了些許了解,在日常里,因為這份喜好,也結識了更豐富的生活。
村上春樹在他所著《身為職業小說家》里說道,相信留傳下來的一定是作品,而不是什么獎;所以慶幸他因為在寫作本身里,找到可以培育提高的空間與樂趣,而不是因為要得到什么獎才因此寫作。
網上一個練習寫作十年的網友說,寫作讓我找到了與讀者分享一種意義的價值,所以沒有感覺辛苦,相反收獲快樂。
一定是有所樂,生活里才打開了理解與認識人生的天窗;
一定是感受到美好,才情愿在逐日的流逝里,愿意付出時間,收獲踏實。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鳥棲魚不動,夜月照江深。
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
感受到美好,有時候,確實忘記了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