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讀到些與“溝通”有關聯的文字,覺得挺有趣。
溝通的本義很簡單:使兩方能通聯。這兩方的含義就耐人尋味了,是兩個人?兩座城?兩個陣營?甚至兩個國家?
所以,溝通是一個開放性極強的詞,無論在哪個情境,只要有人的地方——甚至可以從另外一個視角來理解,只要有生物的地方就會有溝通,因為除了人類,動物們也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溝通。譬如,蜜蜂通過跳舞來傳遞發現蜜源的相關信息,螞蟻通過觸角的接觸傳遞信息,海豚可以通過超聲波彼此交流……
注意,使兩方能通聯,是個純粹的動詞,強調的是過程,而不知道結果。所以,有成功的溝通,也有失敗的溝通,這里側重點就放在結果上了。
歷史上,各種有趣的“溝通”故事,耳熟能詳的就一大堆:戰國時期的蘇秦,號稱縱橫家,曾經合縱抗秦;三國時的諸葛亮舌戰群儒;唐朝時魏征勸諫唐太宗等等。他們中間,有的一對一,有的一對一群,有的一對一國,但是有一個特點貫穿所有的溝通術——用今天看到的另一本書來回答,正是史蒂芬·柯維寫的《第3選擇》。這些成功溝通的案例都站在雙方理性的基礎上,找到了共識,獲得了雙贏。
當然,我們今天若用歷史回溯的眼光去看,無論哪種“贏面”都只是暫時或階段性,但站在他們當時當地那個兩眼一抹黑,前面是坦途還是羊腸小道,甚至是不知深淺的懸崖都未可知的境況下,能達成溝通是很了不起的。這便是他們的故事能代代相傳的原因。
02
話題似乎扯遠了,這樣站在金字塔頂層的溝通的確與我們普通人沒啥關系。那我們平時需要溝通的地方有哪些?太多了,在家里,與父母孩子愛人的溝通;在職場,與領導、同事、客戶的溝通。
除了這兩大塊最重要的溝通情境,我們平時上街買點菜,超市采購兩斤雞蛋,這中間都有交叉進行的溝通。當然,后者的溝通會簡單很多,因為商業行為的標準已經很成熟,操作就相對簡單。
但是,前面兩種情境的溝通就要復雜得多,復雜到很需要我們去看一看溝通后面的真相是什么。其實,無論是解決家庭關系的溝通還是職場關系的溝通,都是面對“人”的問題,因為關系不同、情境不同、立場不同等因素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這兩者的關系也非常微妙:白天我們要應對職場溝通,晚上回家要應對家庭溝通。生活中對于我們來說孰輕孰重呢,當然是一個都不能少,只有做到多方面平衡,才能不讓生活失控,平穩地繼續前行。
身為二寶媽,我平時比較注重親子溝通,尤其被雞娃被內卷的當下,如果常常被焦慮所控制,無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只會加劇親子矛盾的進一步深化甚至激化,成為各種不可逆悲劇的源頭。
之前讀《非暴力溝通》,給我留下較深印象,因為它系統地“提供一套方法解決一個問題”,雖然這套方法并不復雜,但其中立足的視角特別值得稱道。
比如,它是圍繞“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八個字展開,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意愿,讓人們既能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從而讓愛融入生活。
人類溝通的媒介基本是靠語言,但語言卻非常不可靠,尤其它在經由大腦有選擇的分析、評判后,無法完全呈現鮮活的真實,有時甚至離真相相去甚遠。但“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常常無法覺察到。
因此,非暴力溝通希望大家在說話時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做出反應,而是通過客觀的觀察和冷靜的分析,更精確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在溝通中有意識地使用語言,帶著友善和愛意來加深與他人的聯系,高效的分析和解決問題。
03
但溝通如果僅局限于解決問題似乎還不是真相,也不夠精彩。最近在看脫不花撰寫的《溝通的方法》一書中,發現了很有意思的定義。脫不花說,溝通是一場無限游戲。無限,這個詞,帶給我們很寬泛的遐想空間。而游戲這個詞,更有著一種生動的吸引力。
這是一本主要針對職場溝通的書。適用情境不同,所面對的對象(領導、同事、客戶)均不同,也會因時因地因事而產生諸多的變數。運用自己的智慧看透變數背后的邏輯規律整合成一套有用的方法,這就是脫不花講述的“溝通的方法”。
回顧一下自己的工作,發現很多時候因為畏懼溝通,留下不少遺憾。因為認知的匱乏和與生俱來的“怕麻煩”,溝通始終是我的一大短板。所以,看到此間的“無限游戲”幾個字,頓時讓我有眼前一亮之感。
這本書并不深奧,可以說還比較淺顯,難能可貴的是穿插其中的各種小案例、小方法,運用在現實中不一定準,因為理論和現實始終隔著一條無法跨越的天塹,但同時也倒推我們去思索,何種方法更適用何種情境?哪種背景下需要如此這般應對方為得體、有趣、不留后患?是的,這里面有套路,有章可循。
吸引我的是這么幾點:如何說服對方?如何讓對方在被說服的時候仍然覺得舒服?這些問題雖然不新,但答案總是不統一。事實上,我們永遠看不到一個統一的答案,因為人有多復雜,答案就會有多復雜。
尤其有趣的是,脫不花提出一個建設性疑問:怎么通過溝通,實現自我塑造?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不過通過研究溝通術倒逼自己成長,“實現自我塑造”便不是空中樓閣。
書中頻繁講到,在溝通術中“我們”這個詞的重要性:“我們”統一了戰線,弱化了敵對感,增強了共情力……有了我們的共識,才能進一步達成戰略性共識的統一。
再聯想到《第3選擇》,發現此中的適用范圍更加廣闊,既可以面對人也可以針對事,是一個延伸到社會關系的“溝通”妙法。這本書主要闡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選擇,應該如何打破固有的非A即B的兩維模式,而出現一個共贏的第三選擇的結果。在我看來,這是升級的溝通術。比較著看,更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