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實際是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了。對于一個程序猿來講,Google 這家公司的任何決定和方法好像都值得去學習一下。這本書雖然是 Google 前 CIO 寫的,并且也介紹了各種 Google 產品。但書的主旨其實在于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思路,就是我們如何利用周身的各種事物,在我們的大腦和工作生活之間建立并維護一個適合自己的組織結構關系。
第一部分 全面認識自己
所以一開始作者先帶領讀者仔細地分析了一下咱們自己的大腦是如何記憶以及處理各項任務的,然后我們就會看到我們頭腦運作的方式,包括生活習慣、情緒,實際上跟我們現有的社會結構(朝九晚五,寒暑假)是極其不匹配的。這讓我們的大腦難以以一種更有效率的方式去工作。作者介紹了幾種方法來試圖解決這些問題。
避免同時執行多項任務
開會時開著筆記本,學習做菜時分析電影劇情。
大腦中總是會暫存比你想象得多的信息,就如在危險時刻你可能一臉懵逼,但是一聽到風吹草動你就會不自主的逃跑,因為你就是知道有危險,又比如
在一個人聲嘈雜的雞尾酒會中,穿過所有的噪音,突然聽到有人在說你的名字,哪怕在這之前,你壓根兒就沒聽見說話人說的一個字。 --雞尾酒會效應
我們無法控制或者捕捉到大腦的全部活動。在執行多項任務時,頻繁地切換思維,會讓大腦變得混亂,進而很難追憶到有用的信息來對想要存儲的信息進行編碼。
以故事來加強記憶
故事具備事實本身所缺乏的方方面面:顏色、行為、特征、景象、氣味、聲音、情緒,以及可以與我們發生關聯的所有內容。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上下文和畫面感。記憶這些才是大腦的強項,想象一下我們每次找鑰匙的情景,有時會回到當初的情境下,重復自己的動作。
做決定的關鍵在于弄明白你的目標是什么,并確定它們的優先次序。
身邊偶爾會有人讓我幫忙參謀一些計劃,他們很糾結不知如何去做選擇。我只能說,在某個特定階段下,多種目標可能很難同時實現。安全感或者“完美”情節有時候應該舍棄。否則會把太多不必要的東西存進大腦,這些東西會混淆我們對于目標的認識,反而更無助于我們實現目標。
如果你首選的是口味,大概你就可以把那些超級健康、纖維豐富的麥片(在我看來,吃這種麥片味同嚼蠟)排除。如果優先考慮的是營養,你可能要(在口味上忍痛割愛)把嘎吱上尉牌麥片作為首選。重點就是目標會幫你過濾掉次要因素,反過來這會讓你更容易做出決定。
書中舉出的“大學期間學習編程”的例子簡直跟我這一路在學校期間學習的各種學科的情形一模一樣。在第一次像模像樣地完成編程任務之后,自己根本沒有弄清楚學會這些東西的目標是什么,只是得到了正確的答案而已,也就不知道如何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以后的任務中。
斐波那契數列能作為解決什么問題的數學模型,而不是僅僅知道“某一項是前兩項相加的結果”。
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怎么能知道重點是什么呢?如果不知道什么是重點,怎么能知道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呢?不妨再做進一步的分析: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信息,你就不可能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記住,諸如從已經完成的任務中得到的經驗教訓之類。
對于固化的社會生產結構,我們還可以“曲線救國”
其實我此前一直都不清楚寒暑假是為了幫助務農而存在的,作者的觀點切中要害。對于陳舊的社會生產結構,或者說更多的生活“定式”。我們其實應該多思考,是不是它們已經不適應我們現在的生活了。
- 努力展望技術會給你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而不是等到這些變化成為不可撼動的慣例之后還是不理不睬。
- 利用那些經濟便捷的技術(諸如快速互聯網接入、視頻會議等)在家工作,起碼是部分時間在家工作。
- 為了避開交通擁堵,跟老板商量調整你的上下班時間。
- 如果家里有孩子,跟街坊鄰居一起組織一個暑假游戲組,讓家長輪流負責照看孩子。
- 送孩子去上暑假班,盡管這樣很可能會讓孩子以后報怨你。
- 考慮搬家,離單位、學校、教堂和商場更近一些,把路途中浪費的時間和資源減到最少。
- 切勿掉進“知識就是力量”的陷阱。跟別人分享自己的知識,邀請他們也給予分享。如此一來,人人都會把工作做得更好。
- 跟別人一道,最好是不同于自己的那些人,共同尋找解決自己那片天地里某些重大問題的便捷辦法。
如何進行決策
一旦確立了主要目標,緊接著我們就能識別出那些“無法逾越”的難題對我們來說究竟是實際制約還是假性制約。就像我周末無法去參加足球比賽的原因究竟是因為我的腿摔斷了沒有康復,還是因為相同的時間有一次同事聚餐。類似的問題有很多,但得后面這種制約還是有很多辦法繞開的。
制訂一個計劃應該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目標實現的方式要考慮到跟項目有關的實際制約。其中應該包括需要采取的具體行動,行動內容應該與隨后的時間安排和既有資源(人力、財力、物力及時間等)相匹配。
針對你的決策將會產生的不同結果,逐個試試看。形象地展望一個決定可能產生的不同結果,可以幫你明確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如果足球賽真的會達成你的目標的話。
對于正在考慮的決定,把支持和反對的理由都寫下來。一天之后,再去閱讀你寫的內容,要大膽質疑自己所做的。
第二部分 全球的Google工作生活方式, 和無序說再見吧
這一章開始,作者就開始打廣告了。咳咳,也還好。看完之后我倒是覺得 Google 可能一時半會無法返回中國了。國內的一系列的大小公司,無論它們是成型的還是創業中的,都在復刻著 Google 的各種產品。蛋疼的是產品質量還遠不及。國家還是想保護它們的,這可不可以說是互聯網中的壁壘。
話題扯遠了,我想作者并不是推崇 Google 基于互聯網的產品,而是借由這種方便的形式,為我們展示了搭建活性的組織結構的可能性。
搜索功能是新式組織管理的基礎
你怎么記得這個抽屜就是存放差旅規定備忘錄的地方呢?
我們接觸的信息十分龐雜,實際上很難用幾個文件夾就把各種信息分好門類整理起來。大多數情況下,各個文件之間還總有千絲萬縷聯系著。所以放棄那種強迫癥似得想要把它們整理好的愿望吧。就如作者所說的那樣,用搜索帶來的便利,直接從衣服堆中間取出那件印有9寸釘樂隊的T恤。
這就好比你再也不用一件一件地把所有衣服都掛好一樣。相反,你只要把衣服扔到那個越來越高的大堆上就行。
Google 搜索
這里主要介紹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搜索技巧,當然不僅是 Google 其他的搜索引擎如:bing、baidu、 360,大多數的小技巧也都是通用的。
- 上引號 - "",出現在搜索結果的頁面中必然包含引號里的內容;
- 諸如 a、 and、 how、 where及 the等大部分通用字詞,沒有必要在查詢條件中輸入。通常情況下, Google及其他搜索引擎解析你的搜索意圖時,用不到它們。然而,假如某個通用詞對你的搜索條件來說必不可少,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整個短語放在引號之中;
- 搜索引擎不區分大小寫;
- 使用形容詞搜索 - ~:"paris hotels"~affordable(這個竅門在其他的搜索引擎中一般不管用)波浪號與單詞之間不能有空格,告訴 Google去搜索含義類似于 affordable 的所有頁面。
- 使用形容詞搜索 - OR: "paris hotels" affordable OR cheap OR budget。僅僅搜索含有 affordable、 cheap或 budget之中某一個單詞的頁面;
- 排除不想要的結果 - -: digital camera–Nikon 非尼康的數碼相機,opera–browser 歌劇而非歐朋瀏覽器;
- 通過數值范圍獲取特定信息 - ...:"digital camera" $100...$300 (其他搜索引擎不一定有效);
- 特定網站內搜索 - site:網址:"paris hotels" site:nytimes.com 冒號和網址之間不加空格;
- 搜索特定類型的文件 - filetype:文件類型:"personal budget" filetype:xls;
- 貨幣兌換: 100 euros in dollars;
- 度量衡轉換:50 mile in km;
- 時間查詢:time paris;
- 天氣查詢:weather paris;
- 航班狀態:American Airlines 123,可以查詢美國航空公司 123號航班的飛行情況。
- 算數計算:5* 9+( sqrt 10)^ 3=;
- 詞語釋義 - define:define discombobulated;
- 電影放映時間 - 名稱 + 郵編:Spider- Man 94114;
- 股票:APPL/Apple stock,前者是蘋果公司的股票代碼,后者顯示的信息則更為詳細。
- 快遞狀態:直接輸入快遞訂單號即可;
- Google搜索會自動查找包含關鍵詞的常用變體形式信息的網頁,用 exercise作為搜索關鍵詞, Google搜索同時也會查找包含 exercises、 exercised及 exercising等不同時態的動詞形式的相關網頁。
- 計算機本地搜索:window系統點擊 Win 鍵,在彈出的窗口下方輸入信息。OS X在屏幕的右上角有個放大鏡的圖標;
對搜索技術理解得越透徹,你濾除次要信息的效果就越好,速度就越快,這樣你就可以集中精力解決核心問題。
過濾信息
信息相對于我們的注意力而言是無限的,如何讓我們自己只記住“有用的”信息就特別重要。作者在這里介紹了他過濾信息的原則和方法。
目標是信息存儲的向導
當我們接觸到與目標相關的信息時,大腦很可能就開始注意這條信息了,但你有時候都感覺不到這些行為。或者說此時就是直覺或者靈感涌上的的具體表現。所以之前提到的確定和區分主要目標很重要,因為大腦不可能關注并區分如此多的信息。
- 準備四種顏色的熒光筆,一只色彩鮮亮的鋼筆;
- 快速通讀全書,搜尋對目標而言重要的信息,用鋼筆在所有需要關注的內容旁邊畫上星號,不必浪費時間做過多的整合工作,這一步的目的僅僅是過濾;
- 看第二遍時,以與目標與相關信息的密切程度為標準,將星號內容用四種不同的顏色分類。這樣會將書中大塊的內容分解成互相聯系的小段內容。任務得到分解,效率也因此提高;
- 對相關章節進行第三遍閱讀,盡量理解其意義以及與其他章節的關聯。這種做法有助于理解各種范式,并把一章當中的重要信息發展為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反過來又能給出信息的上下文背景,從而使得這一信息更容易記住。
回顧信息
如果每周都能有規律地花一些時間來重新看看有關信息,那么在需要之時記起所需信息的可能性就會提高,因而變得更加井然有序的可能性也會提高。
將過濾好的信息打上標簽發送到你自己的郵箱(Gmail,百度云等等)里,這樣以后尋找它的時候就會省下很多力氣。
養成信息過濾的習慣
我的過濾辦法并不是萬能的。把自認為重要的信息分離出來,而把其余信息拋諸一邊,可能會錯失實際上很重要的內容(只是當時沒有意識到這些內容的重要性罷了)。這樣做也會有丟失孤立信息的初始含義及知識背景,進而得出錯誤的推導結論的危險。有些時候,人們并沒有為過濾出來的信息設定明確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上述風險尤其大。
不過,可以這樣看待這個問題:由于大腦固有工作方式的限制,丟失一些記憶內容是在所難免的。人無法分毫不差地完全記住自己看到的所有信息。如果力圖記住所有內容,那就得永不停息地查看材料。我們總是會忘記某些信息,或者記錯一些內容,這是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忘記某些信息產生的后果通常不會比開始就沒記住更嚴重。比起過濾信息,一字一句地閱讀耗費的時間要長得多,而且也更難做到,起碼對我而言是這樣。況且即便那樣做,同樣也有忘記的風險。因此,倒不如采用過濾的辦法來得好。這種做法簡單易行,大腦更加輕松。
作者在這本書中舉例了自己得知自己的女友患上癌癥到她去世之前的整個過程。其中暴露了大量的問題,比如
- 沒有建立聯系的應急機制,在女友突然手術時聯系不上
- 大量的相關的治療信息堆積,不知何去何從
- 最后忙于為女友準備葬禮,而缺失對她的陪伴
- ...
作者建議我們盡快養成信息過濾的習慣,這樣在以后的危急時刻,我們仍能有條不紊,處亂不驚。
何時適宜使用紙質文檔把材料從大腦中移走。
為亟待處理的事情寫便條,為一籌莫展的事情尋找靈感,給有待解決的問題找方案,為金融稅務及法律事務存文件,紙質文檔在這些方面發揮的作用十分出色。
- 解決問題
電視里的刑警隊或是偵探是如何在各種線索中建立聯系的,產品經理和設計師討論時他們為什么貼的畫的滿墻都是?
只要把記事本上的紙撕下來,寫好之后貼在墻上即可。或者去買塊比較大的白板,放在辦公室里。創造足夠的物理空間,讓信息能夠來回碰撞,讓想法得以不斷提煉,這樣可以激發自己的思維,而這也是死盯著電腦屏幕無法做到的。我建議你把解決問題時捕捉到的想法和需要用到的信息寫在紙上,而不是把僅僅需要被動參考的內容寫在紙上,原因就在這里。
這種辦法之所以能夠奏效,也是有原因的。拿著一張張紙走來走去,大腦得以在不同的內容之間建立聯系,從而找到孤立思考時想不到的解決方案。
- 消化吸收寫下來的信息。
在紙上修改文章,有助于發現在計算機屏幕上容易錯過的東西。我可以把一張紙撕開,重新排列段落或頁面的次序,而不必像在電腦上那樣記住哪塊內容已經拷貝過了。
這些情況下,紙張并不擅長在幫助我們存儲信息
- 內容繁多的時候。
- 自己不知道何時何地用到的時候。
- 別人可能需要使用的時候。
像之前提到的把他們放到電子郵件或者云存儲服務中吧。
用活電子郵箱:把它變成可搜索的歷史檔案庫
作者主要介紹了 Gmail 的一些用法,但其實目前郵箱的功能大同小異,例如加標簽,加星號。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功能在很多軟件中都是相同的,其實我們可以建立一套標準。減少我們大腦在反復切換任務的時候帶來的負擔。
如果你的google域名訪問比較麻煩,我個人推薦使用 trello 這樣的工具來進行日常的組織管理。(我才不會因為喜歡哈士奇才去用的)
Gmail搜索擁有特定標簽的郵件:label:book stuff 或者label: to do
創建標簽:打開一個想要添加標簽的郵件,選定“標簽”這個下拉菜單,隨后輸入擬創建標簽的名字。
給標簽設定顏色:單擊標簽列表左側的空白區域。這個動作會打開一個菜單,其中包括添加顏色之類的選項。只是不要設太多標簽顏色。假如所有的標簽都是彩色的,那就達不到以顏色來突出標簽的目的。以便添加標簽的電子郵件會在擁擠的郵箱里一目了然。例如,我把“寫書資料”標簽設成紅色。這樣一來,任何一封跟本書寫作有關的郵件都會迅速引起我的注意。要添加顏色,
想把來自尼克的所有郵件都加上“朋友”標簽。打開尼克所發郵件的時候點擊“其他操作”下拉菜單,隨后點擊“添加標簽:朋友”選項。Gmail允許對以往的電子郵件追加標簽,同樣也可以為將來的郵件添加標簽。做完這些操作之后,點擊“創建過濾器”,即大功告成。
如何區分購物網站的訂單郵件和廣告郵件:如果你的 Gmail 郵箱地址是 yourname@gmail.com,提供給購物網站的郵箱就可以是 yourname+shopping@gmail. com,無須開設新的電子郵箱。接下來,你可以設置過濾條件,把所有發向 yourname+shopping@ gmail. com的郵件自動存檔。通過這種操作,所有來自電子商務網站的郵件會自動從當前收件箱中轉移出去,成為 Gmail郵箱里的歷史郵件。結果,那些郵件就不會分散你的注意力,也不會讓你惱怒,因為眼不見心不煩。然而,當你搜索郵件或者查看收件箱的時候,這些郵件都還在。另一個辦法是,你可以給所有發向 yourname+shopping@gmail.com 的郵件自動加上諸如“購物”之類的標簽。然后可以根據需要,對與電子商務活動有關的郵件進行查看或歸類。
跟蹤處理待辦事項:我點擊 Gmail郵箱里的一個圖標,在該郵件后面加上一個黃色的星號。這個星號是一種形象直觀的提示,告訴我這個郵件需要繼續處理。一旦完成這一工作,我就會把星號去掉。
向自己和別人發送提醒郵件:Gmail也有一個“任務”工具。使用這個工具,可以從任何一個電子郵件上創建一項新任務,也可以創建獨立于郵件的任務。然后可以在 Google日歷上為每項任務指定一個日期。
日程表
生活中混雜著公事和私事,二者總是交叉疊加在一起。晚上和周末時間我也會料理公事,上班期間有時也會處理私事。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根據任務是否跟工作有關來管理自己的日程安排呢?
紅色=工作日程,藍色=娛樂日程
- 在網上建立多個日程表,然后跟最有可能與此相關的人士共享日程安排,這是一個較好的辦法。 Google日歷讓這個目標很容易實現。
- 跟你分享 Google日程安排的人可以不是 Google日歷的用戶,只要其設備有網絡瀏覽器和聯網功能,他們就能查看你的日程安排。
- 跟特定人士共享特定日程,其實就是為他們過濾你的日程信息。
- 在跟別人協調日程安排的時候,共享日程表也能減少因此而出現的反復聯系。
密碼管理
要想做到真正安全,至少每半年就要更改一次密碼(我說的“更改密碼”是真正的更改,可不是僅僅在開頭或末尾加上一個數字那么簡單)。密碼也不要重復使用。登錄每個網站,都應該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密碼。如此一來,如果某個密碼被盜用,也不必擔心其他的密碼。
我用 Gmail郵箱保存著一個用戶名及密碼提示的列表,只有我自己能根據密碼提示想到具體密碼。我不建議你在 Gmail或其他地方寫出確切的用戶密碼。相反,我會給出足夠的提示線索,以便頭腦當中能夠想到剩余部分。
例如:“夫人家鄉名字中的前四個字母 +媽媽的生日 +我最不喜歡的城市名字中的后六個字母”。
google 文檔 - 輕松管理文檔及網上內容
存放重要文檔。
這樣你只要能夠連上網絡,就能隨時讀取這些文檔,而不是趕回公司或者家中尋找文件。這也許是另一種有效收作業的方式啊!??組織一個待辦事項總清單。
作者舉例他和她妻子利用谷歌文檔中的在線表格功能完成了一次對房子的整體翻新。他們用其處理包括待辦事項、維修花費、統一意見、組織行程等各個方面的事情,實時的共享信息就會讓效率變得更高,將網上的價格實時更新到表格中,也避免了信息不對等而造成的財產損失。利用 Google文檔實現實時協作
開會的時候用 Google文檔做記錄,這是我使用 Google文檔作為協作工具的另一種方式。Google文檔更適合處理會議記錄之類簡單文檔,在這種情況下,關鍵目標在于實時協作。
管理臨時信息
建議你復制網頁內容,粘貼到電子郵件中,然后發給自己。如果網頁一直存在,你也可以把網址復制下來,保存在發給自己的電子郵件中。順便說一句,在你復制網頁內容之前,點擊很多網站上都有的“打印格式”選項,通常可以消除廣告以及其他不想復制的內容;
僅僅為網頁添加書簽作為保存手段的弊端主要在于:
- 多種終端,多種瀏覽器難以同步。(學校機房可能就沒這么方便)
- 隨著時間推移,你的書簽可能會變成一個雜亂無序的長清單,難以檢索
- 網頁的臨時性,很可能導致在你需要它的時候,它就已經不存在了。(微博的收藏黨深表認同)
第三部分 克服大大小小的挑戰
頻繁轉換思維讓效率變低
當你正處于一種特定環境之中,或者正全神貫注于克服一個挑戰,或者正集中精力處理一組信息,隨后去做一些毫不相干的事情,這就是轉換思維。這會導致精力分散,從而嚴重影響專心致志于手頭工作的能力。
轉換思維的時候,大腦必須要把短期記憶中的當前內容轉移到長期記憶中,以便為新信息騰出空間。這樣一來,有些信息就會丟失。
思維轉換次數越多,各種思維背景之間的關聯度就越低,大腦的工作難度就越大。
你一天都在那些工作會議、電子郵件、語音留言、走廊交談、來往電話和不同任務之間來回轉換,早已耗費了大量腦力,剩下的就是一種精疲力竭的感覺。
大量的思維轉換也會給你增加壓力。如果你力圖專心致志地完成一項特定任務,卻一直心緒煩亂,結果就會灰心喪氣。一旦出現灰心喪氣的情況,剩下的就是向壓力的火山口慢慢靠近了。壓力越大,越難集中精力。突然之間,惡性循環又會不期而至。
思維轉換次數越多,彼此之間的相關性就越差,大腦轉換、存儲、清空信息的難度就越大。此時丟棄的可不只是你不再需要的東西,而是對你正常工作能力而言至關重要的內容。對于每一個新的思維,你可能還得確定自己的目標。為什么要給同事寫那封電子郵件?打算跟哪些人一起開會?他們期望從你這里得到什么?你為會議設定的目標是什么?調整大腦適應新的思維,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漫長的一天熬下來,每次轉換思維,都得耗費若干倍的精力。因此,僅僅為了決定晚飯吃什么,你就得苦苦思考,這實在是不足為奇。
如何才能不分心
如果你無法避免思維轉換,至少可以減輕轉換造成的影響。例如:
- 隨手給自己加上以后轉換思維時需要參照的注解,這樣思維轉換更容易完成。
- 把類似的任務或會議安排在一起。
- 分辨是哪些分神因素導致頻繁進行并不必要的思維轉換,然后減少這些因素。
- 定期查收電子郵件,而不是讓它們隨時破壞你聚精會神的狀態。
- 需要心無旁騖的時候,關閉電話振鈴聲,隱藏來電顯示,讓自己不會因想知道誰來電話、為什么來電話而好奇不已——這本身就是一個背景切換。
- 如果在隔間里工作,需要趕任務的時候,掛上一個寫有“請勿打擾”的牌子。戴上耳塞,阻止環境噪聲干擾自己。背對隔間入口而坐,避免旁邊走過的人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 每個工作日都給自己留出點時間,哪怕只有10~ 15 分鐘。在共享日程表中留出這塊時間,就不會有人在這段時間打擾你。
- 對每個提議召開的會議,都要考慮一下召開的必要性。要確保開會有明確的目標,并且與會者都能理解這個目標。事先發放相關資料,有助于別人進入主題。
有序組織的原理
作者的這些關于有序組織的原理,實際上是穿插寫在整本書的各個段落中的,建議讀完下面這21條,在回過頭來看看之前的內容。對理解、記憶進而生產出屬于自己的有序組織大有裨益。
- 為了實現大腦壓力最小化,要把生活組織得有條不紊。
- 讓信息盡可能快地離開大腦。
- 多重任務通常會讓你降低效率。
- 利用故事去記憶。
- 僅僅因為一直都是按照特定方式做某事,并不意味著就該永遠這樣做。
- 知識不是力量,共享知識才是力量。
- 進行組織安排時,要繞開的是實際制約而不是假性制約。
- 對自己要坦誠,但是千萬不要自我評判。
- 要懂得什么時候忽略制約。
- 在發動汽車之前,一定要確切地搞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還要知道選擇什么途徑去。
- 在實現目標的方式上要靈活變通。
- 不要給信息歸檔,用的時候去搜索就行了。
- 大腦中只保存真正需要記憶的內容。
- 大塊內容要化整為零。
- 每周拿出些時間回顧關鍵信息。
- 沒有一個完美無缺的組織方法。
- 在數字信息中加上相應的關鍵詞,以便日后容易找到。
- 盡量使用已經上手的工具。
- 及時加注解,有助于以后了解背景信息。
- 把類似的任務放在一起。
- 把工作和生活融為一體,而不是力圖在二者之間求平衡。
附: 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充分利用好學習時間呢?
- 設計故事。前面提到,故事是極為有用的增強記憶的方式,而且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夠理解故事。因此,如果孩子需要記住所學內容,不管這些內容多么細微,都應幫助他們圍繞所學內容設計故事。
- 時常重復。一旦形成故事,就讓孩子復述這些故事。要記住,重復可以加強記憶。通過幾次重復,可以幫助他們記住故事當中描述的內容。
- 區分次序。讓孩子學會識別所學內容當中最重要的問題,然后鼓勵他們首先集中精力學習這些內容。這樣可以幫助他們給自己的學習任務安排好優先順序。區分優先次序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孩子也像大人一樣,記憶力是有限的。此外,這種做法也可以幫助孩子養成任務過濾的習慣。
- 確定極限。在長時間集中精力方面,人人都有一個極限,一旦達到極限,效率就會顯著下降(是的,這意味著通宵熬夜是沒有用的)。就我而言,專注于某事大約 90分鐘之后,注意力就會不翼而飛。當今時代,由于視頻游戲、互聯網、短信息之類新生事物的出現,孩子們很容易分散精力。盡量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極限,不要強迫他們超越極限,因為那樣不僅不會學到更多知識,反而只會陷入精疲力竭的狀態——如果這么做,考試肯定考不好。相反,孩子達到學習極限的時候,鼓勵他們休息一下大腦,做些輕松的事情,以此養精蓄銳,恢復腦力。等到再次拿起書本的時候,他們就更有可能成功地記住需要記住的內容。
這是自己第一個完成的讀書筆記啊,引子原文的內容我都用以下方式展現:
原文內容
其余的都是自己的觀點,亦或是對原文的縮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