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興趣?從小到大被追問的,你了解多少?
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把時間當作朋友》
一
? ? ?興趣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喜好的情緒。在百度里解釋為:興趣以需要為基礎。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興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對科學、文化知識等)。從解釋上看,我認為興趣就是一種感性的東西,與人的情緒和喜好連結在一起。
二
? ? 《把時間當作朋友》第7章,李大師提到興趣,說人們把“興趣”與“做的好”顛倒出場順序。
? ? ?文中說,他的一位學生苦惱自己對所學的專業不感興趣,認為別的專業會讓他覺得更感興趣。從這里讓他引起了思考,當我看到這里時,又一次被李大師的思維所佩服到,以前從來沒有考慮過什么是“興趣”。
? ? ?李大師說,首先,那些人說自己對目前的事情沒有興趣是因為“審些人其實并不是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是的,從來沒有這樣考慮過,自己對目前的事情不感興趣是因為自己焦慮做不好眼前的事情,覺得眼前的事情做起來吃力,覺得眼前的事情做起來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李大師說如果你不喜歡做某件事情,僅僅是因為你沒做好,就要考慮這件事對你的意義多大,如果意義大,那是沒得選擇,你硬著頭皮也要做下去。這些讓我到另一本書心智圖的書中作者提到了個單詞:commitment,作者說這詞不是約定,不是宣言,也不是責任,就是“為以而完成所有該幫的事!”,你沒得商量,你為了得到某種技能,對自己許下的承諾,因為這個承諾,來自于你的決心,那就算你覺得你不感興趣,你也得做下去,做好了,一般你就會來興趣。其次,人們總說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其他事情。然后別一件事情,你也許又覺得不是你感興趣,于是會不斷的找借口,但是就是沒有真的吃一點苦把一件一開始認為你感興趣的做下去,直到你做好。
? ? ?李大師說,對一個人來說,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別人好,他就不會對那件事情沒興趣。其中他說到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就是根據孩子情況,選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別人好的事情,然后絞盡腦汁讓孩子學會,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誰都好,光趣就自然出現了。這讓我想到,我姐姐在他小孩小的時候就會送他去學舞蹈和畫畫以及手工藝品制作,每個都學到差不多,然后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歡什么 ,最后就對孩子喜歡的某一項繼續送去往高階培養。
三
? ? ? ?meiya的一書《慢慢來,一切都來的及》中的“寧要一個完成,也不要千萬個開始”中說人是因為對一件事情干得越好才越來越有興趣,不是對什么感興趣才干得好的。是的,如果你對一件事情一點興趣都沒有,你也不會從開始堅持不到最后,但是,這個過程是需不斷的被外界鼓勵,肯定。小像小朋友學畫畫,學舞蹈,寫鋼琴,如果學的過程中沒有被老師鼓勵,沒有被一點點的肯定,讓他覺得他每進步一點都是以得到表揚,都會覺得是被認可的,于是才會喜歡上,在喜歡的基礎上再堅持下去,便成為興趣,所以,這樣看來是的確是這樣的,小孩子,一開始有什么興趣你是不知道,都是培養出來的。可是,像大都數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興趣,以為喜歡就是興趣,比如學英語,一般人都是覺得我該學會英語,當他看到一位國人能流利的與老外對話,是多么羨慕,當朋友介紹你去外資企業,可是因為英語而去不了,那,你肯定下定決心去學英語,可是每次才看幾頁,不知不覺又中斷沒學習,于是英語就如meiya說的“有千萬個開始,卻沒有一個完成。”,有誰能把英語學習當成培養興趣來學的,那么那便會像父母送孩子去畫室培養畫畫的興趣一樣,有一個過程,無論小孩一開始喜不喜歡,每次固定時間的送去學,最終一個班級,就幾個對畫畫產生強烈興趣,于是從小到大堅持的學習,好的作品不斷的被自己創造出來,最終成為自己的興越愛好。
四
? ? ?沒有一項技能,一上來你就會中意他,當然一開始你會好奇,然后會償試,最后償試中你如果覺得得心應手,你就會喜歡,那么不斷的花時間去學習,培訓,自然而然,當你做的比別人好時,你的的趣興就來了,那么這一項技能就你的興趣。所以說,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花時間投入,哪怕那個人的興趣,也是培養出來的。
? ? 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把時間當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