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免費泛濫的時候,付費便成了必然。在這個信息過載,精力有限,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如何快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成為了新的痛點。知識付費分享以一種全新的信息交互模式出現,本文將為大家帶來內容付費的最新資訊,洞察內容付費的用戶狀況,一起去看看最近“巨熱鬧”的內容付費競技場。
內容付費新動態
被稱為中國網絡文學之家的網絡社交媒體豆瓣推出首款內容付費產品——豆瓣時間。豆瓣算得上是當前中國新興付費內容競場上的最新玩家。預計微信也即將加入內容付費的角逐。
豆瓣時間將匯聚不同領域專家作者的文字,圖片,音頻作品進行展示。為了迎合受眾,豆瓣時間首推一個102集的詩歌評論節目醒來,邀請詩人和評論家授詩詞鑒賞課。課程價格128人民幣,比得到app上的199元年度訂閱要便宜。
得到背后的團隊是邏輯思維,是一家由前央視主持人羅振宇創辦的新媒體創業公司。他離開央視后辦起了網綜,主要是做書籍推薦還有一些個人建議,后面成長為提供一個專家獨家生產內容的平臺。該公司在2015年賺得盆滿缽,1,32億人民幣的收入讓羅振宇奪得當時最富有新媒體企業家的稱號。
“我一直認為信息應該是免費的”他在接受搜狐采訪時提到,“然而信息的處理則需要一定的代價。”
如果微信加入角逐,相信中國的內容付費市場會更繁榮。超過1000萬個自媒體賬戶,有65萬個公司附屬的官方賬戶在社交媒體網絡上運行。微信已經推出一個“獎勵”功能,用戶可以通過微信一次性打賞作者,每日限額5萬元,一旦達到上限則關閉打賞。
騰訊聯合創始人Pony最近答復了微信內容付費功能的進展:“我們已經回收反饋,將致力于加快推出這項功能。在微信上有6,5億個活躍用戶,對于內容創作者而言,這項功能的推出來當然是越快越好”
近期,知識付費話題備受熱議,在當前的的大背景下,基于知識,經驗的付費分享正成為一種全新的信息交互模式,然而付費內容賽況激烈,用戶對知識付費到底怎么看?
△ 資訊來源:Technode
翻譯原文:http://technode.com/2017/03/07/paid-content-douban-time-goes-live/
內容付費的用戶情況
把內容賣給認同服務價值的人,而讓用戶付費的動力在于——有用
市場逐漸教育用戶免費其實是有成本、有代價的,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喜歡的東西付費。當物質生活提高,關注更高層次的個人發展和精神需求是必然。下面一起來看看內容付費用戶狀況調查:
企鵝智庫《知識付費經濟報告》核心摘要:
- 超過五成網民有過不同形式的為知識付費的行為,滲透率最高的是訂閱付費咨詢和付費下載資料(50.3%);
- “功利性”知識的付費意愿遠高于“非功利”知識。由權威機構或者精英人士提供的個性化“干貨”相對最能調動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從消費者的付費內容偏好來看,“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識和經驗”最被認可,有63.3%的人有意愿付費。
- 對于已經有過知識付費體驗的消費者,有38%表示滿意,還會嘗試;
- 近八成人經常或者有時會有對于想獲取的知識/資源無從入手的情況。資源獲取能力與收入、學歷和城市級別等因素有關。
總結:
- 知識付費形式多樣,但是整體滲透率仍然有待提升
- 消費者對知識付費是使用情況滿意度參差不齊,專業度是第一需求,獲得專業知識見解是主要驅動力。
- 網絡主導知識獲取,信息過載注意力稀缺推動知識付費發展
- 比起信息消費,人們更愿意為自己投資,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識經驗目前是最被認可的。從消費者主體偏好上看知識付費的二八定律很明顯
- 大部分消費者認同知識付費是大趨勢
△ 圖片來源:企鵝智庫 知識付費經濟報告
內容付費觀察|風口與危機
知識變現似乎稱得上是2016年度熱詞,從年中的知乎live,分答引爆知識付費熱潮,到年底的喜馬拉雅“123知識狂歡節”,“向知識致敬”成為整個社會的一場知識盛宴。
內容創業領域也刮起付費東風,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正版化等推動,分答橫空出世,2個月紅遍大江南北,知乎緊跟其后,推出付費產品Live,開始探索出自己的商業價值。而后,喜馬拉雅FM、36氪、虎嗅、鈦媒體等等產品紛紛推出付費內容,準備在這場大潮中分一杯羹。最近,微信也頻頻透露出付費訂閱號的消息,這也預示著公眾號的付費時代到來。
高質量內容越來越受到認可,人們開始對知識和版權更加尊重,愿意為優秀的內容付費,似乎,內容創作者的第二春已經到來。在這股大潮中,內容付費有著什么樣的風口?
風口:
1.衍生更豐富的形式:從圖文內容到后面的短視頻,直播,VR,音頻等,音頻逐漸成為主流內容形式,先有分答,得到,后有喜馬拉雅FM,知乎live。同時微博也推出了付費問答平臺。呈現形式多樣化。
不僅如此,知識變現的背后更多是個體價值的能量釋放,從分享經濟的大背景來看,核心在于破解經濟剩余的問題。經濟剩余在個人層面,簡要的體現在三個方面的資源:閑錢,閑物和閑功夫。
知識技能分享可以細分成以下三個層面:
- 基于個體勞動力分享
- 基于個體技能分享的服務付費
- 基于個人所擁有腦力勞動資料作為生產資料
這三類的劃分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以看到知識分享經濟和個人技能服務、甚至跑腿服務已經在融合發展。未來的知識分享經濟,有可能不僅授之以魚,還會授之以漁,從提供知識,向提供解決方案轉變,從個體的定制化知識,向個體的定制化服務轉變。——from 時間未來簡史知識變現三大趨勢
2.獲取更高的商業價值
在得到,知乎live、喜馬拉雅FM等產品中,用戶必須通過付費,才可以消費到優質內容。而這些內容能夠提升知識獲取的效率,用戶在付費——效率——滿意——再付費這個循環中,逐漸培養成了消費習慣,既能鼓勵內容生產者制作優質內容 ,也能讓平臺獲取更大的商業價值。
3.覆蓋更全面的平臺
除了內容型產品外,淘寶,京東,UC,WIFI萬能鑰匙等企業也紛紛加入混戰,內容不再是幾個平臺的專利,而逐漸擴散到電商,工具等產品中
4.行業更加規范
隨著人們付費習慣的養成,高質量的內容也會越來越多,這就促使內容創作者不斷提高內容制作規范,向行業平均水準看齊,這將帶動整個內容產業的良性循環
危機
未來內容領域的M型結構與二八定律:
用戶的時間和注意力,永遠被前1%的作者把控著,這也體現出了20/80原則。
應對危機:
1.內容質量的提高
2.人格化仍是內容運營的重點。個人品牌,抱著和用戶談戀愛的心態去做內容
3.利用內容電商等商品+內容,獲取長尾流量(小眾有品位有主見類似玲瓏沙龍,玩物志)
△ 以上內容節選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具體案例分析:
1.邏輯思維羅振宇對內容付費的看法:
2.內容付費切入文化產品:醒來
3.微信:是否進入是個謎(小日:寫給馬化騰的遺書)
《解讀微信付費閱讀:內容付費是否靠譜,我們又如何順勢而為?》
內容付費會出現哪些新的形態?
分答在最新版中推出了小講和快問,前者主打20- 30 分鐘語音干貨+互動,幫助用戶快速高效獲取入門知識;后者即問答版的“滴滴”,可以做到小問題快速解答、權威專家來會診。微信公眾平臺的付費閱讀功能也呼之欲出,依托公眾號生態,或許能在內容付費領域重新燃氣一把火。此外,網易公開課這樣頗具口碑和品質的產品也選擇跟進內容付費,或許可以走出另外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子。
本文內容通過翻譯資訊以及整合平臺文章拉了一個內容付費的相關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