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以為我太忙了,但是讀了著名拖延心理學研究者皮爾斯?斯蒂爾的《拖延心理學》,我才明白了真正的原因。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有過這樣的困擾,總是設定計劃,卻從來不去實行,或者實施一兩天后,被各種突如其來的事情打斷;晚上臨睡前躺在床上,告訴自己刷十分鐘手機后立馬睡覺,結果卻是刷不完的微博,看不完的娛樂八卦;上課的時候總是時不時拿出手機看一下,有沒有人給你發消息;每天被瑣事包圍著,卻還是逛街喝奶茶,明知道不該這樣做,但仍舊拖延著,不去行動。如果有,那就對了,說明我們都是拖延癥患者,每天都掙扎在拖還是不拖的矛盾當中,陷入死循環,痛苦不已。對于每一次的拖延來說,不算什么,影響不大,然而隨著時間的積累,一旦合在一起,它們就會一點一點蠶食你的幸福生活,讓你的幸福感下降。
沒讀這本書之前,在我看來,拖延就等于推遲,看完以后才明白,心理學中,拖延并不是泛指一般性的推遲,而是特指一類非理性的推遲行為——明知拖下去會越來越糟糕,可是心甘情愿的拖拖拉拉。
別把事情拖到明天,你可以拖到后天嘛!
皮爾斯?斯蒂爾說:“絕對不會有任何人比大學生還要拖了,他們平均每天花掉三分之一的時間拖延,拖延是迄今為止大學生面臨的最大的問題,超過百分之七十的人聲稱不堪其憂,只有百分之四的人覺得不成問題”。很多同學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拖延的習慣,并且苦不堪言,但是不知道如何去改變。就這樣大學校園大量的拖延者聚集在一起,掀起了一場完美的拖延風暴。究其原因,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也有不可避免的責任。過去老一輩人上學時,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iPad,他們那個年代,社會環境本身能帶來的誘惑物少之又少,而現在互聯網以一種迅猛之勢發展,不僅有手機,電腦,iPad,而且種類多樣,更新換代的速度也讓人為之震驚,太多的誘惑誘引著我們沉醉其中,目眩神秘。除此以外,游戲世界也在悄悄地向我們招手,有些同學沉溺游戲,不問世事,只往嘴里塞東西,解決生理需求,在虛擬的世界獲取短暫的滿足和愉悅。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游戲者便是一家出租電動車店里的老板,二十幾歲模樣的年輕人,每次去租車,都在玩游戲,眼睛盯著屏幕,一刻也不曾離開,別人向他咨詢租車事宜時,他都是漫不經心,很久才蹦出一句話:你們是來租車的嗎?有時候,大多也都是答非所問。而電腦游戲從升級版到高級版,都已經夠高級了,卻還是在不停的升級,不停的更新。誘惑的吸引力越大,我們自身的抵抗力也就越弱,越是不干正事,不務正業,誘惑越來越多,能讓我們分心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我們總是無法專注眼前的工作,既沉醉其中,又不斷的想奮起,最終還是卷入沉淪,歸于平凡。有時候,手機看多了,我們往往會產生一種罪惡感,覺得玩膩了,并且發誓,明天奮起學習,少看手機,但是,第二天卻仍在繼續,重復著昨日的生活。而現在,手機已經成了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倘若你問一些人每天睡覺前和起床前都在做什么,大多數人的答案肯定是在看手機,而根據我們神經可塑性原理,大腦很有可能將手機視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如果它不在身邊,我們就會產生一種類似的“幻肢綜合征”的感覺,也就是手機幻聽。而大學宿舍也是拖延叢生的重癥病房,誘惑物比比皆是,比起你學習英語,學習概率,學習高數的痛苦來說,它們可以即時得到,帶來的快樂也那么強烈,于是我們總是在說服自己,何必那么辛苦?何必那么努力?何必那么拼呢?明天再努力,明天再開始,我們還年輕,時間還很多,而事實上,盡管年輕人表現得像是永遠不會老,但他們卻只懂得活在當下。
讓人心碎的截至日期
以我以例,有一次寫作老師布置了一片作文,在批改網上完成,為期一個月。我暗自慶幸,一個月的時間,足夠我寫出一篇好作文了,于是遲遲不肯打開電腦,隨著截至日期的臨近,不斷提醒自己得開始行動了,但是卻不愿意開始,似乎開始是一件很難的事,越來越狂躁不安,也越來越容易分心,任何東西,只要能提醒我想到那件麻煩的任務,我都會選擇逃避,最后,時間的有限性慢慢體現出來了,本該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勤奮學習時,我卻反而賴在床上不愿意起,然后便開始抱怨,這一個月太忙了,事情太多了,把自己的逃避轉嫁到其他事物身上,來獲取片刻的安慰和放松,愉悅過后,焦慮越積越多,開始尋找逃避的載體,拿起手機,百無聊賴的看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眼看著已經過了十一點,而十二點批改網的日期就要截至了,當初揮霍的每一分每一秒此刻卻變的彌足珍貴。然后開始說服自己壓力下更有創造力,而時針指向十二點的那一刻,才發現,還有那么多的錯別字沒改,還有幾個句子可以用更高級的句子替代,還有好多語法錯誤沒來得及改,接下來便開始懊悔,開始反省,給自己重新制定一系列努力的計劃,計劃制定完畢,于是上床睡覺,隨著第二天的到來,新一輪的逃避循環又開始了。就這樣,總是習慣于把任務往后推,卻發現每個“明天”看起來都一樣,每天結束的時候,都會面臨同樣的焦慮。
皮爾斯?斯蒂爾曾說:“拖延者在課程中都表現的很差,容易半途而廢,但是他們并沒有放棄學業,這說明并不是他們骨子里懶,只是有一些困難,難于跟進并執行自己立下的意愿,往往到期末時,不同的故事發生了,拖延者開始用超出預計的時間去工作,有一個學生竟在一個星期完成了一學期超過75%的課程”??梢姡覀兊囊庵玖υ趹饎偻涎又衅鹆硕啻蟮淖饔?!沒有人是天生的弱者,你要做得過且過的蝗蟲,還是做辛勞的蜜蜂,都是由你來決定的。
我們為什么會拖延
這本書讓我深深著迷,沒想到,我一個拖延癥患者居然在一天之內把它看完,整理完讀書筆記,還在這里和你們分享這本書的,這么說來,事物的發展,似乎都是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我們為什么總是拖延?我想,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
——低期望
高期望讓我們變得自信且樂觀,但是一旦發現,目標無法完成時,我們便開始懷疑自己,放棄奮斗,停止不前,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陷入低潮。而低期望讓我們缺乏自信,內心自卑,正如麗塔?愛米特在《拖拉手冊》中提出的“愛米特法則”:“你對任務的恐懼花掉了比執行任務本身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內心的恐懼讓我們難以邁出第一步,一直拖延,而最終事情做完之后才發現,其實并沒有我們預想的那么難,我們較高的預想束縛了我們的動力,加劇了內心的恐懼,生活時常充滿恐懼和焦慮不安,幸福感也不強。
——沒有價值感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總想著一畢業就找到別人干了好多年才有的工作,從不努力卻總想著幸運能夠突然砸到自己,不作為卻想得到瞬間成功和別人的認可,我們無法為了長期的收益而忍受短暫的痛苦。比如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短時間內看不出效果,沒有收獲到短期的效益,讓我們價值感越低,對于這一刻總會失去耐心,不愿意等待。很多我們厭惡并且一拖再拖的事,本身能帶給我們的價值感就很低,所以遲遲不肯行動。
——沖動性
“你很看重很快實現的回報,遠勝過那些你需要等待的事”,加上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我們本身變得很浮躁,都想要立竿見影的效果,很難靜心,也很難有定力和專注力。研究證實:沖動的人格特質中責任感低,自控能力低和容易分心,都是拖延癥的核心所在。沖動是魔鬼這話兒一點兒不假,看看身邊那些易于沖動的人,她們剛準備要在圖書館看會書兒,卻發現微博還沒刷呢,刷了會兒微博,想想夏天馬上到了,是不是該為自己淘幾件裙子呢,買完裙子,發現肚子餓了,學校門口那家面館兒不錯,需不需要去犒勞一下自己呢?松了腰帶,走出面館兒,打開手機,看到同學發信息說這幾天太累了,我們去k歌吧,你一想,是啊,得需要放松一下了,然后便去KTV盡情釋放,心里還想著,我明天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奮起,結果,第二天,你又過上了同樣的日子。
拖延是病,得治,如果不治療,它總會卷土重來,自我欺騙和拖延并肩同行,撕扯著你的靈魂,侵蝕著你的意志力,最后,你就像死尸一樣,光著軀殼沒了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