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前一天晚上上自習,學生在自由復習,我坐在講臺上看書。
有幾個學生跑過來問問題,我迅速把思維從所看書籍中拉回,思索學生提出的問題。
又有幾個學生快步跑上講臺,我問他們是不是也有問題要問,學生“嘻嘻”笑著說想看看同學問的是什么問題。
學生問的是2016年的一道高考題,題目大致意思是:西漢確定《五經》,沒有把記錄孔子思想言論的《論語》選進去,合理的解釋是什么?
因為是高考真題,答案是知道的,學生不明白的是為什么要選擇那個選項。
說實話,我沒有深思過這個問題,以往僅僅是根據答題技巧,排除了錯誤選項。
又有個學生問了一個問題:老師,黃老之學后來為什么被老莊之學取代?
又一個高考題。我同樣是知道答案,但從未仔細研究過這個問題。
因為多種原因,我們淪為了教書匠,對所從事的工作既缺乏興趣,又沒有激情,就更談不上熱愛了。
但這茬學生給我不一樣的感覺。上課時,他們動靜相宜,非常專注,又不失活躍,從第一節課開始,他們就對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善意,讓我覺得他們對我非常地滿意和喜愛。比如剛才,他們簇擁在我的身旁,好奇我和別的同學的談話。他們一點都不吝嗇對老師的鼓勵和肯定,當我在課堂上無意中提到我在追劇時,有人立即回應:老師真fanshion!有學生看到我手機屏幕上的照片,由衷地贊嘆:照片好漂亮!還有我的科代表,那個長得五大三粗滿臉胡子拉碴但操著一口標準的男中音普通話動作溫柔文質彬彬的男生,總是滿眼笑意工作無比認真負責。
他們給我的感覺很美妙,相應地,我也很喜歡他們。因為職業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但老師也是人,一個普通人怎么能對一個渾身毛病不尊重你也不珍惜自己的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
因為對學生由衷的喜愛?還是職業習慣?我忽然覺得自己對他們所提問題的解答有點膚淺,我有必要再好好鉆研鉆研,給他們一個更好的解答。于是我告訴他們:容我學習學習,再好好回答你們。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對高中生的歷史教育要避免學術化。但高考題卻時常在某個選擇題里濃縮一篇甚至多篇歷史學術論文。作為高中生,不可能去閱讀大量的學術論文,只能使用做題技巧,結合所學知識和必要的邏輯思維,采用排除錯誤選項的辦法,來得到正確答案。
現實如此,作為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我們能做的只有適應,并努力帶領學生去適應。
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里,我搜索了關于黃老之學和老莊之學的學術論文,耐下性子,認真學習,消化大段大段的古文和晦澀難懂的學術語言,并努力將論文概括要點,轉換成高中學習的語言,和大家分享:
所謂黃老之學和老莊之學,指的都是道家學說。前者稱謂是因為道家學派尊稱黃帝和老子是學派的創始人,學說里有諸多冠名黃帝的文章,其實都是老子的作品;
西漢初年黃老之學繁盛,是因為“其君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缺乏創建國家和制度的實力,因此諸多規章制度,大都因循秦朝。所謂“因循”,即道家理念之一;又因為西漢初立,百廢待興,沒有實力建功立業,于是“在上者不去興功,在下者則不能曠務,各司所職,以維持運轉”,所謂“無為”也,道家核心主張。
簡言之,此時道家理論作為一種治國理念,強調“因循”和“無為”。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黃老之學作為治國理念被儒學所代替,便由治世之術向治身之術轉變,于是黃學淡化,莊學加重,開始向壽身養性、非世違俗、隱逸避世的方向發展了。關于這種轉變,論文作者有一段精妙的比喻,想拿來和大家分享:“于是,黃老店字號未變,但已由官辦變成了民營,于是根據需求者的變換來調整它的經營方向,開發出另一部分的倉儲功能而形成另一特色的專賣。”
大體上,東漢之時,黃老之學治國的功能已經過時。
莊子將人生取向分為數類,在此不一一細數說,大體上倡導的是一種放達的生存觀,后來其中一類還發展成了道教,追求養生之道。魏晉之時,對于道家學說的解釋開發了思辨的深度,當時頗多放縱性情甚至行為放誕的狷介之士,從與世俗的對立中完成自我,從對禮教的否定中實現價值,在主體的獨立與行為的放縱中,對抗浮滑的世風。魏晉之后,老莊之學已經淡散了憤狷的內容,而發揚了它本來就有的夷曠的精神,自此以后,不論是仕途失意的官僚還是科場蹭蹬的學子,都可以從老莊思想這里找到精神的寄托和慰藉,既能使個人的心靈得到超越,又能使社會內部的張力得到緩解。
論文作者在最后提到了理學家程頤,“或許在這以生命擁抱天理的道學家的人生意識深處,也密留了一塊老莊的空間,以作為思路糾纏時的退路和意志不遂時的棲所。”“當然,這也很可能是我一個有失厚道的猜測。”
簡言之,大體上以東漢為界,此后的道家側重養生和治身。
而其間原因,簡單來說就是:“政治目的決定了黃老之學的文化位置,而其文化位置又依其內涵的變化決定了其發展取向。”
在學生的推動下學習了一通,讓我又有了碼字的沖動。所謂教學相長,就是這個道理吧。孩子聽說了之后說:你應該感謝提問的學生。還真是這個道理,就讓我以這些文字向我可愛的學生致敬吧!
至于另一個問題,我會盡快學習以弄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