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一年讀書70本,每本都超過20萬字,不包括任何小說。當年可謂耗盡洪荒之力,視力下降200度,現在每每在食堂因為看不清楚拿錯菜,就是那年奠定下的基礎。
然而總有人聲稱一年可隨意閱讀100本書,總是讓我覺得萬分詫異,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其中一位分享的文字,才略覺心安。
是的,他寫錯了,且謬以千里。
我止不住的笑容洋溢在了肉嘟嘟的臉上。
為了讓我的幸福笑容更持久,我將提高深度閱讀效率這個課題作為2017年第一季度的研究課題。
現在人人都知道學習知識要建立結構,但如何找尋書籍的結構卻是常常困擾大家問題。
我以最近閱讀的幾本書為例,來介紹一下我所使用的分析書籍結構的方法。
一、瀏覽書籍的副標題、推薦語、前言、后記來鎖定本書關鍵詞,并大膽猜測書籍內容。
布蘭斯福德曾在《人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提及,知識不僅僅是其相關領域的一系列簡單事實和公式的匯總,相反,某一領域的知識是圍繞一個核心概念或“大觀點”組織的,這一核心概念或大觀點指導了這一領域的思想。
《時間管理手賬》一書在封面上就印著本書英文名:I Know How She Does It,看完這句話你就應該有數,本書是為女性而寫,我猜測這本書籍至少應該包括三方面內容:工作、家庭和個人生活。
《橫向領導力》則在封面上標注:不是主管,如何帶人成事?可見本書是寫給非主管看的,且目標包含帶人(引領或指導他人)、成事(共同完成目標)。
二、弄清文章的大結構,并與自己的猜測進行對比。
翻開《時間管理手賬》的目錄,果然如此,目錄分為工作、家庭、我自己三個部分,每個部分2-3章。在閱讀前先鎖定自己最想要解決的方面,閱讀時直奔解決方法而去。
《橫向領導力》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1、真正的領導者,不需要職位;2、合作很難?你還沒找到方法!;3、橫向領導:怎樣巧妙地影響他人
第二部分 做對5步,團隊就是你的了 1、目標整理術:把團隊擰成一股繩;2、思考整理術: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3、計劃修正術:不斷修正計劃,使其趨于完美;4、激勵管理術:讓團隊成員保持專注;5、反饋的藝術:不斷提升團隊工作效率
第三部分 1、做更好的領導者;2、五項技能的綜合運用;3、假如你是領導,你還能做什么;4、敢于站出來的人就是領導者
從目錄內容,不難分析出第二部分是重點,其中1-5是大體上是按照時間順序對帶人成事的各個環節進行梳理,從標題結構來看,可以猜測每個部分的寫作結構可能相同或相似。
三、選擇樣本章節、弄清文章小結構。
在《橫向領導力》一書中,選擇第二部分第一節目標整理術進行詳讀,發現該章基本結構為:問題-原因-方法-步驟,方法中包括基本方法-團隊方法-帶人方法。詳細閱讀本章后,發現問題、原因部分可看可不看。既然需要目標整理術,那自然是目標不正確、不具體或者不統一,其原因按照工作中積累的常識也無外乎那么幾種,直奔目標整理術的方法和步驟而去即可。
目標整理術一章一共30多頁,我用了25分鐘閱讀。此后的思考整理術速度就有了一個大的提升,24頁8分鐘。
四、立即制作ppt式的讀書筆記
將文字單純記錄下來不是整理思路的方法,制作ppt式的筆記才是。
ppt式的讀書筆記,是指讀完一個知識點后制作的筆記,可以直接作為ppt播放。這意味著對知識點文字歸納得較為簡潔,思路條理化或圖像化。
這其實是總結信息模式的一種方法。
心理學家德格魯特曾對國際象棋選手進行過測試,發現雖然國際象棋大師在普通的記憶方面未必能夠超過國際象棋新手,但在對弈中,大師更有可能識別有意義的國際象棋布局,使他們能夠想出高于對手的可能招數,大師已具備這些有意義的模式。
德格魯特進一步認為:“眾所周知,在某一具體領域不斷獲取的經驗和知識,使那些在前期必須經過抽象或推導出的東西(特征等)在后期更容易被迅速知覺。”
說到這里,我想大家已經明白了。
我所謂ppt式的讀書筆記,所謂總結信息模式,就是在總結和國際象棋大師一樣的“有意義的模式”,以便在下一次遇到該知識時迅速知覺。
這也就是我前一章提到的“編碼”的一種方式。
五、將學習到的知識融入到生活中,與周圍朋友討論、分享并自我反饋。
這一點在我此前的文章已經提過,輸出和自我反饋的方法在哪里都是大同小異,不再贅述。
最后附上精讀這四本書的時間和所做筆記的數量,供大家參考。就我個人而言,在研究出這套方法前,一般看完一本書需要一周時間(大概5-7個小時,包括做筆記),現在能夠在三小時內深度閱讀一本書,已經算是比較快的了。
1、《時間管理手賬》勞拉?范德卡姆,閱讀用時1.5h,筆記一頁;
2、《明智行動的藝術》羅爾夫?多貝里,閱讀時間2.7h,筆記手寫正反面7張A6;
3、《橫向領導力》羅杰?費希爾,艾倫?夏普,閱讀2.7h,筆記手寫正反面5張A6;
4、《讓大腦自由》約翰?梅迪納,5.7h,筆記手寫正反面11張A6。
好不好,供參考。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