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把微信清理了一遍。
刪了150多個微信公眾號——原先有300多個微信公眾號。
被刪的微信訂閱號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微信公眾號推文質量很高,但是推文不是自己所關注的領域。比如一個考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經驗分享的公眾號,互聯網安全的公眾號。長得很漂亮,可惜不是自己的菜。
2、微信公眾號推文質量很低。推文標題通常是:《99%的中國人都看過······》、《不打開后悔一輩子》······,簡而言之,就是標題黨,其推送內容水之又水,甚至有時還包含著不雅的內容。
3、微信號前期吸引關注之后,逐漸成為一個營銷號。這些公眾號,整天都推送著各種產品的廣告。對于擾人的廣告,我想很多人的忍耐度都是有限的。
3、平時參加線下比賽或者線上活動時組織方的公眾號。這些活動的公眾號,在活動進行時扮演著信息公布和活動組織的功能。但在活動結束后,其推送的信息就主要集中于宣傳其自身機構組織。
4、公眾號推送的內容,很多內容都是和其他公眾號的內容重疊的。比如各個新聞媒體的公眾號,像南方日報、鳳凰新聞、澎湃新聞,新聞內容重疊得厲害,干脆只保留一個。
5、公眾號推送的內容,很多內容都是抄襲其他原創公眾號或者其他平臺的。比如清華某都。
6、一些官方機構的公眾號。這些公眾號推送的內容太干,我吃不下,也只好退掉。
總而言之,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無關信息。之前訂閱那么多的公眾號,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獲取信息。在這個時代,機會往往掌握在手里擁有更多信息的人手里。但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太多,反而是一種干擾。反而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我們常常說兼聽則明,但聽太多也會走向極端。
另一類是二手的信息。二手的信息,都是別人咀嚼過的信息。信息傳遞的過程,傳遞的渠道越長,其失真的程度就越大。可能一個人從上一個渠道獲取了信息,但只有60%被他消化吸收。他傳給下一個人的時候,在表達傳遞的過程中又有40%的信息丟失了。想一想,經過長長的傳遞鏈條,最后到我們手中的二手信息還有多少是可以相信的。很多謠言,都是這樣子起來的。
刪了150多個公眾號,現在庫存還有150多個,今天又關注了幾個。有些很嚴肅深刻,每次看完推文得摸摸自己的心;有些很逗逼很掉節操,都是掩著面看完的;還有很多個人運營的公眾號。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