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 90 年代,我國實施了國家義務教育工程,全國范圍內基本形成了 “一村一校”的格局。但是,從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計劃生育政策和城鎮化發展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農村地區適齡入學兒童數量持續下降,凸顯出 “一村一校”辦學規模小、管理成本高和人員配備困難等問題。人口形勢的轉變增加了農村小學的管理成本和難度,成為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背景和動。
2001? 年我國發布了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 “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開啟了農村地區新一輪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序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 “撤點并校”。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 2012 年發布 《教育部 2012 年工作要點》規定 “堅持辦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學點,審慎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后才被叫停,這是中央政府對抑制過熱的農村學校布局結構調整而采取的“急剎車”措施。
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2000 年全國農村地區有 44 萬所小學,將近 4 萬所中學,2010 年全國農村地區只有 21 萬所小學和 2 萬余所中學,10 年之內,大約一半的農村中小學被撤銷或合并。這一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力度、大范圍的布局調整運動也被視為當下中國鄉村教育最顯著的現象,對農村地區基礎教育資源分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1]梁超. 撤點并校、基礎教育供給和農村人力資本[J]. 財經問題研究,2017,(03):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