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窮爸爸》是一本財富觀念普及的書,書中以清崎的實際成長歷程告訴了讀者,富爸爸為什么富,窮爸爸為什么窮。兩個爸爸之間最大的差異不是富爸爸的低學歷和窮爸爸的高學歷,而是面對金錢時的思維方式,富爸爸從不在語言上給自己“我買不起”這樣的思維禁錮,窮爸爸卻一直停留在局促的思維里。
窮爸爸每月收入拿到手,先支付賬單,再將余下的錢留給自己;富爸爸先給自己留足資金,再去支付賬單。
這本書中總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課程,第二部分是開端,第三部分是行動,對于一個財商是零的人來說,課程這一部分徹底更新了很多財富的概念,升華了認知。
在這本書的引導下,準備繼續看些理財類的書籍,給自己做個理財知識的普及,并變換一種不曾有過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錢包。
富人之所以越來越富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中產階級之所以總是在債務的泥潭中掙扎,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她們對金錢的認識,不是來自學校,而是來自家庭。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榜樣,孩子在父母身上學到的不僅是言行舉止這些顯而易見的東西,更多的是思考方式這樣不可見的內在力量。包括對待金錢的認知,特別是帶有思維慣性的語言,不僅會在暗中讓孩子也養成同樣的思維方式,更是在這樣的語言中束縛行動和思考。
比如,在窮爸爸那,好好學習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掙更多的錢。在富爸爸那,找到好工作之后依舊是為錢工作,只有讓錢為人工作才是掙錢的更佳途徑。
人們通常會做兩件事,一些人在生活推著他轉的同時,抓住生活賜予的每個機會;而另一些人則非常生氣,去與生活抗爭。
一部分人面對問題找方法問題解決了也就得到了問題之后的答案,另一部分人面對問題選擇回避,同時對這些問題充滿抱怨。
解決問題和抱怨帶來的是眾所周知的截然不同的結局。
如果人們認為錢能解決一切問題,恐怕她們的日子就不會太好過,只有知識才能解決問題并創造財富,那些不是靠財務知識掙來的錢,也不會長久。
離開了錢是萬萬不能的,但錢也確實不是萬能的,有很多事情是無法用錢去解決的,比如,錢買不來心智的成熟。如果非得有一樣東西,比錢高出一籌,那便是知識,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達到心智成熟的狀態。
但沒有財務知識掙來的錢是否能長久,并非絕對。有些人自己沒有專業的財務知識,掙錢后會請專業的財務人員來幫忙打理,也一樣可以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資產。
把房子當資產的想法和那種認為錢多就能買更大的房子或更多東西的理財哲學,就是今天這個債臺高筑的社會的基礎。
資產不等于金錢,資產是可以創造價值的,并會帶來更多的金錢,如果房子不能夠帶來金錢,那么這個房子就不可以當做資產。貸款買來的房子,是在增添負債。
簡而言之,讓你為之掙錢的,都不是資產;為你掙錢的,才是資產。
財富就是支撐一個人生存多長時間的能力,或者說,如果我今天停止工作,我還能活多久?
這個問題是我之前從未思考過的,也是我從今天開始需要不斷去思考的。此前,存錢是為了讓自己去消費,為了獲取所謂的安全感,為了應對需要花錢的突發事件等,而從未想過如果沒有工作,誰來為我掙錢。所以,今天我要面對糟糕的經濟狀況。
而我身邊有很多人和我處境相似,不曾有某種可以掙錢的資產,常為錢發愁。
對成年人而言,把支出保持在低水平,減少借款并勤勞的工作會幫你打下一個穩固的資產基礎,對于還未經濟獨立的年輕人來說,父母應該教他們搞清楚資產和負債的區別,讓他們在離家、結婚、買房子、生孩子、陷入財務危機、完全依賴工作和貸款之前,建立起堅實的資產基礎,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需要積累一定的資金,并將這部分資金轉化成資產。這是0資產的人要獲取資產的基礎。
在將資金轉化成資產的過程中的系列行為,自然給了孩子一個學習財商養成的機會。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大部分人需要學習和掌握不止一項技能,只有這樣他們的收入才能獲得顯著增長。
所以李笑來說財富自由不是終極目標,成長才是。社會不斷進步,生活方式日益更迭煥新,只有擁抱變化,保持成長才能獲得長久的財務自由。
羅斯福說的最好:“做你內心認為正確的事情,因為你不管怎么做總會受到批評。如果你做,會受到指責,而你不做,還是會受到指責。”
現在很多大咖都在說,當你決定要去做一件你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的時候,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判,不要讓自己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活在別人的評價里,容易給自己錯誤的認知,看不到世界究竟有多大,存在多少可能。
在積累財富的過程中,最困難的事情莫過于堅持自己的選擇,而不盲目從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