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本能”,不知道你想到的是什么呢?
我想到的是,我的拖延癥可能有救了。
本書作者衛藍是知乎上的心理學大V,他在大學期間閱讀超過300本以上的心理學和自我管理類書籍,同時查閱大量文獻,致力于心理學知識的生活化應用,讓枯燥的理論變得有趣。
在這本書中,作者從人體生理以及生物進化的角度,為現在流行的一些理論進行了新的詮釋。
或許你會發現書中提到的關于習慣和制訂計劃的理論你已經知曉,但聽了作者的解釋后你肯定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這就是,不僅讓你“知其然”,還讓你“知其所以然”吧。
這篇文章主要總結了書中的第一部分關于個人成長的一些觀點,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拖延不是病,是人類進化的本能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人類負責感性的大腦區域——邊緣區域的出現,要遠早于負責理性的區域——前腦。這為人類在遠古時代生存下去奠定了基礎。
負責感性的大腦區域讓人類養成了“趨利避害”的習性,身體積蓄的能量主要用來覓食和交配,使得種群能夠填飽肚子和繁衍后代。
(一)虛假疲勞感
正是因為這種“趨利避害”的習慣,大腦在面對身體出現不適的情況時,就會傾向于發出信號讓身體休息,以減輕能耗,這就是“虛假疲勞感”。這也解釋了“三分鐘熱度”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二)及時享樂
古時候的人們壽命不長,面對大自然的力量幾乎束手無策。于是身體也隨之養成了“及時行樂”的習慣,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而不會考慮更長遠的將來。
人類進化至今依然保留著感性與理性的大腦結構,并且感性的反應要快于理性的思考,這就是為什么減肥計劃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因為美食的誘惑永遠比減肥的理性先行一步。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做事要“三思而后行”,畢竟要留時間等等理性的大腦。
(三)目標清晰簡單
為了節省時間和能量,人在面對選擇的時候,總是會直接選擇那個更加不費力的決定。
在簡單的選擇和復雜的選擇之間,人們會選簡單的;在理性考慮之前,人們會遵循自己的直覺。在這樣一種趨勢下,面對各大電商的“促銷”小花樣,人們就更難抑制住自己剁手的沖動了。
對拖延對癥下藥
作者一共給出了九種“治療拖延癥的處方”:
(一)從簡單開始,一步步離開舒適區
由于大腦喜歡簡單的決定,所以當你決定做出改變時,千萬別一下子就立下“先賺他一個億”的目標,如果你是投資大牛就當我沒說。
當你完成了自己設置的簡單目標時,你就會開始建立起自己的成就感,從而有動力堅持下去。
另外一個原因是,人們一旦離開舒適區就會感到不舒服,身體就會發出“虛假疲勞感”。所以剛開始不應該離得太遠,否則身體受不了自然就被“打回原形”了。
(二)設置看得見的進度條,盡可能避免不確定性
人討厭不確定性,不管是對事物,還是對未來。我們的祖先必須保證手中有充足的食物,身處安全的環境,才能安心。所以有進度條的目標,就比“無休止”的目標要讓人更充實。
(三)具體的計劃細節會讓決定變得更清晰簡單
我們也許都聽過制訂計劃的“SMART”法則,也就是Specific明確的,Measurable可量化的,Attainable可實現的,Reasonable合理的,Time-based有截止日期的。
一個具體的計劃可以讓決定做起來更加省力,可是如果你每次要行動前都在想“什么是S?什么是M?”那你已經掉進了陷阱。
第一個原則就是簡單化,所有這些讓計劃更加具體的措施,你都要清楚地寫下來,放到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這樣才能讓你行動起來足夠簡單易行。
(四)打造適合的環境
運動去健身房,學習去圖書館,都是在改變環境。
(五)新習慣替代舊習慣,減少腦神經所需的重新聯結?
一個習慣的建立是需要在許多神經節之間建立聯結的,所以才有會“21天養成一個習慣”的說法,21天這個具體數字自然只是為了消除人們的不確定性而提出的,但一個新習慣的建立確實需要較長的時間。
然而,根據《習慣的力量》一書提到,習慣由觸機、慣常行為、獎勵組成,用新習慣替代舊習慣,只需要替換慣常行為,而保留觸機和獎勵,通過這種方法也許會更快地建立起一個神經網。
(六)社會助長作用:競爭者的存在會形成自我監督?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當人意識到周圍競爭者的存在時,就會激發自己的自我監督機制,從而讓偷懶變得不那么容易。
(七)心理獎懲,順應趨利避害的天性
給自己設置獎勵和懲罰,讓身體順其自然。
(八)主動休息
根據作者提出的理論,主動休息時大腦分泌的催產素和血清素,會有更長的半衰期以維持“獎勵”的狀態;相反,如果是累了刷刷手機——被動休息的話,大腦分泌的就是多巴胺了,而多巴胺一旦在休息結束時也會很快失去作用。
最典型的主動休息的方法,就是“番茄工作法”了。
(九)左右腦輪換工作
像許多學者提出的那樣,作者也主張“左腦主邏輯思維,右腦主抽象思維”。但這種觀點早就被腦神經學家證實是錯誤的了。
之所以會有左右腦分工的理論誕生,是因為有些病人因為疾病而失去了一半大腦的功能,從而呈現出只剩下“左腦思維”或“右腦思維”的現象。在實驗中,科學家將連接左右腦的胼胝體切斷,重現了這一現象。
但如果是正常人呢?在技術更加先進的實驗中,科學家通過觀察“人在進行不同類型的思維工作時大腦活躍的區域”后發現,正常人雖然左右腦在完成不同工作時有所分工側重,但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左右腦同時完成的。所以我并不贊成“文理科思維切換”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