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每一個人,若想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所得、有所成,離不開一個“靜”字。
安靜,不是要讓自己脫離現(xiàn)實,而是要在現(xiàn)實中以一種淡定的姿態(tài),去看清自己的本質(zhì)。只有看清自己的本質(zhì),才能更加直接地設法提升。淺薄的熱鬧于我無益,我便不取。豐富的安靜可促成長,我便謹守。
真正能夠守住內(nèi)心之寧靜者,是能夠適應任何環(huán)境的人。若是處于僻靜處,他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獨處之安樂。若是處于喧鬧處,他能穩(wěn)如泰山地聽取內(nèi)心的聲音。
我們時常能夠看到老人悠然自得地坐于榕樹之下,他們的神態(tài)是安詳?shù)模菍庫o的,縱然過往有販貨之小車,周遭有嬉鬧的兒童,他們也能氣定神閑。秘訣在于內(nèi)心豐富的安靜。
反觀內(nèi)心躁動之人,他們因為渴求太多,而導致失去了內(nèi)心之平靜。這些人即使讓他們身處于深山之中,或者隱沒于古剎禪房,他們也只會感到焦灼難安。這是因為他們的內(nèi)心并不富足,因此不能享受安靜之樂趣。
既知安靜之可貴、躁動之紛擾,那么怎樣才能盡量達到心境平靜的狀態(tài)呢?其實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找回自己的童心。
要像一個孩子一樣細膩地生活,少計較功名、少計較得失,即《大學》所謂的“知止”;多去想想什么能讓自己快樂,我們的內(nèi)心才能回復到平靜的狀態(tài),我們的靈魂才會變得豐富和厚實。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需要依賴一些修煉的方法。比如在工作之中,要養(yǎng)成擬定計劃的習慣,今天該干什么,明天該做什么,都要有一個明晰的計劃。
人在有計劃的時候,內(nèi)心自然會安定踏實很多。比如我們在生活之中,要養(yǎng)成定期收拾家居物件的習慣,讓自己在擺放整齊東西的時候,感受到一種“各安其位”的良好情緒。這些小細節(jié)往往被我們所輕視和忽略,但卻能切切實實地幫助我們通過一種持久的方式找回平靜。
很多人會以為,自己擁有很多東西,比如物質(zhì),比如名聲,生命就是圓滿的。但事實上這是一個誤區(qū)。
這種所謂的“充實”不過是繡花枕頭,外表光鮮,而內(nèi)里卻堆滿了禾草。物質(zhì)再多,一旦夠用,其余即為浪費。名聲再大,歲月推移旋即所剩無幾。
真正的豐富只能從內(nèi)心中尋找。多接受點哲學的思辨訓練,從文學的人物里獲得力量,讀點歷史書籍,從浩瀚的知識中充實自己,讓自己生命的深度得以延伸,讓自己生命的廣度得以拓寬,才是真正的圓滿,也只有這種圓滿才能讓我們感到真正的平靜。
淺薄的熱鬧如過眼云煙,轉(zhuǎn)瞬即逝;豐富的安靜如萬頃碧波,永恒深沉。去做一個內(nèi)心安靜的人,不驕不躁;去做一個充實豐富的人,且行且樂。
生命是一場永不停息的旅行,豐富的安靜是沿途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