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中,超級好人最容易得癌癥。因為他們很少向別人表達恨意,而恨意在自己體內(nèi)累積,轉(zhuǎn)而攻擊身體,最終化為各種疾病。
一個人很刻意地追求成為一個大好人,常見的原因是,他被母愛乃至他人之愛照到的地方太少,所以他覺得自己內(nèi)心大多是壞的,他得成為另外一個人,才值得愛。
好人的潛意識:對自己好,就是“壞人”。。
我們必須切記這一點:對別人好,可以贏得認可與尊重;但若想贏得親密,只有一條路——真實和敞開。、
如何讓家庭不再出產(chǎn)中國式好人?您對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建議是?從三點下手:第一,在孩子最小的時候,特別是一歲前,給予無條件的愛,特別是媽媽,要在情感上與孩子盡情地互動,和孩子經(jīng)常有皮膚接觸。這時的愛必然要伴隨著親密與互動,若無親密與互動,而只是非常緊張地照顧孩子的物質(zhì)與安全需要,那么,孩子不會感覺到愛,他會覺得,真實的自己是糟糕的、不值得愛的,他得成為另一個人才能被愛。第二,當孩子逐漸有能力開始探索外部世界時,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感覺、聲音去探索世界,讓孩子知道,他的內(nèi)在是足以成為他行為的憑借的。相反,中國父母最常做的是,干涉孩子的任何一個選擇,要孩子聽話,按照自己的來,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第三,特別重要的是,鼓勵孩子的活力流露,而活力有兩個重要的表現(xiàn),一個是創(chuàng)造力,一個是性。中國父母需要深刻學習,才能懂得尊重孩子的活力與性能量的流動和表達。(注:《心理月刊》王小屋對本文亦有貢獻。)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你必須自己開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積極的愛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義,那么對你來說,生存就將依然是沒有意義的。
巴菲特說,他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教誨,是父親一再對他說:尊重你自己的感覺,你越是別具一格,別人就越喜歡對你說三道四,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堅持你自己的感覺。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必須讓他找到一條新的道路,激發(fā)他“促進生命”的熱情,讓他比以前更能感覺到生命活力與人格完整,讓他覺得活得更有意義。這是唯一的道路。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為你自己!
心理學家馬斯洛則說:自我實現(xiàn)。
在我看來,他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即,你必須也只能從你自己出發(fā)。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體,你需要展開你的各種能量,與其他能量體建立鏈接,這份鏈接越飽滿,你就越能發(fā)現(xiàn),自身的能量是好的,別人的能量也是好的,當這份鏈接達到極致,所謂證悟就會發(fā)生。
定居德國的林毛毛則對比中德兩國說:大多數(shù)人沒找到自己真正的愛人,就像大多數(shù)人沒從事自己真正的愛好一樣,他們在婚姻里平平淡淡,在工作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永遠嘗不到干著自己熱愛的人或事兒時那種永不消逝的激情。只不過,中國文化認可平淡是真,德國文化鼓勵你去尋找真正的愛人和愛好,哪怕一敗涂地,在所不惜。真心希望,我們能活出這一點——去尋找真正的愛人和愛好,哪怕一敗涂地,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