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體裁是初二學生新學年接觸到的一種新體裁,我們的孩子該如何學呢,教師該如何教呢?李老師談談自己的想法。
部編教材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主題是新聞閱讀,篇目有《消息二則》、《首屆諾貝爾獎頒發》、《“飛天”凌空》、《一著驚海天》。其中有三則消息、一篇新聞特寫和一篇通訊。
三則消息非常簡單,學生了解了新聞的結構、特點,我帶領學生分析了新聞語言準確的特點。
沒有別要花太多時間對渡江戰役的背景做過多的介紹,因為那是歷史課的內容,也沒有必要對首屆獲得諾貝爾獎的幾個人進行詳盡的介紹,更沒有必要對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進行過多的解讀,因為這些好像與我們的語文并不沾邊。
那有有人就產生疑問了,這么簡單教完了,我們教師需要做什么?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我們應該這樣思考:學生這么快就學完了,還需要做什么?
我認為,這樣的問題才觸及到我們的語文教學的本質——學生應該學什么、做什么、發展什么。我們應該胸中有數。
除了了解新聞結構、特點,我設定以下目標:引導學生學習寫消息、寫新聞特寫、會擬新聞標題。
因此,我把這單元教學的更多時間放在學生寫作新聞、讀自己寫的新聞、修改新聞。
我認為寫作是閱讀的歸宿之一。
潘新和在《語文 表現與存在》一書中強調:寫作才是閱讀的目的。
我認為在新聞單元的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個重要的目標,我甚至把這個目標定位一個根本目標。這個目標也是我本單元的教學之本。
我想談談我的設想和具體操作:
01 寫新聞、播報新聞、修改新聞。
講完第一課之后,給學生安排一個任務——根據所學內容和生活見聞寫一則新聞。
第二節課,我找幾個學生起來讀了讀作業。還不錯,標題、導語等結構比較全。但是,下課我想,這幾個學生寫得不錯,但其他學生怎么樣呢?于是,我安排每節課一開始就讓學生讀自己寫得新聞,然后找學生評價,我再點評。
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我的確發現了不少問題。一是學生把新聞寫成了一篇抒情日子,例如寫自己開學時的心情;二是學生不會擬標題,例如“開學第一天”這個標題就不太好;三是不會寫導語。
在同學們和我的評價中,學生明白了該如何寫新聞、如何修改自己的新聞。
02 觀察生活,學習寫一篇新聞特寫。
我校活動比較多,在學完《“飛天”凌空》一文后,指導學生觀察學校里的活動或者班級的活動,嘗試寫一篇新聞特寫,爭取讓每個學生讀自己的作品。或者教師審閱,選擇比較好的作品作為例文,供同學們學習。
將寫作貫穿于第一單元的新聞文體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觀察、寫作、感悟的過程中進一步對新聞這種體裁的認識,提升其寫作能力。我認為這樣的教學能落到實處,真正能幫助學生提升語文能力。
從閱讀走向寫作,將寫作視為目的,閱讀視為手段和過程,在過程中體悟,在寫作中得到釋放。——潘新和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考慮學生應該學什么、怎么學,然后再去考慮教什么、怎么教,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
教學內容方面,我們的眼光要放在初中的三年甚至更長,然后逐層下移:由年級到單元再到篇目,這樣的全局觀才會避免教學知識的斷裂、零碎,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知識學習的連續性。
因此,新聞閱讀單元的教學,我更側重學生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