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知道了,真啰唆。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
? ?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同一件事或一句話,可能對陌生人會彬彬有禮,心平氣和;對親朋好友卻任性無禮,甚至變得歇斯底里。面對至親至愛的人,我們為什么不能有話好好說?
? ? ? 究其原因,是親人的包容讓我們太放肆。如果對公司領導、同事等外人發脾氣,搞的同事之前關系緊張不說,還會讓自己過得不愉快。因此,我們在溝通中會變的謹慎小心。相對別人來說,我們往往對親人更沒耐心,更易發火,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認為親人應該寬容、理解、忍耐、體諒我們。而親人是比外人更穩固的一種關系,我們知道,即使言行出格,他們也不會計較、不會記恨,即使拿他們當出氣筒,也能獲得寬容、理解、忍耐、體諒。
? ? ?當我們在外受了委屈、不愉快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選擇回家宣泄,因為家庭是一個能夠理解和包容的地方。在這樣一個能給予心理安全感的環境里,我們就容易忘記怎樣好好說話,以致對家人使用嘲諷、歪曲、夸大、貶低的語言。與肉體上的傷害相比,這種宣泄行為不留痕跡,但給親人帶來的痛苦卻一點兒也不會少。因為我們對親人心理預期太高了,認為他們應該在任何時候都無條件的支持自己,所以當我們在外碰到不順心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心理落差,覺得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么你也不理解,越想越生氣。
? ? ? 當我們把受到的傷害發泄到配偶的身上時,看到對方默默端來的一杯熱茶的時候我們往往看不到其中包含的關心;當不耐煩地打斷父母善意的嘮叨時,我們不曾看到老人無言地離開,在屋子里悄悄傷懷。親人們無怨無悔地承受我們的傷害,因為他們離我們最近,與我們最親,能用愛包容我們。
? ? ? ?按照目前社會情況,有人曾算過一個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大概只有幾十天到兩百多天,與其他親近的人在一起的寶貴時光也是有限的。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不要把粗暴的態度、不客氣的指責留給親近的人。試著從下面3方面改變自己:
1、換個角度看問題
所以人都希望自己所做的所說的都是對的,對方必須接受、采納自己的意見。站在親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想想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學會理解他們。假如他們不停嘮叨,可以選擇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告訴他們,你已經知道問題所在,讓他們相信你能解決好。
2、讓親人把話說完
人在氣頭上往往很難把話說清楚,因此,《知人善任》一書中談到:“發生爭吵,切記免開尊口,讓別人把話說完,虛心誠懇地傾聽,才能彼此交心,把事情說清楚?!薄帮L平而后浪靜,浪靜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魚可數”,待風平浪靜后再說,可以避免傷了感情。
3、平息怒氣方法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憤怒時會出現“意識狹窄”現象,死盯著負面信息不放。在自己快要情緒失控前,試著停下來不說話,或者離開現場,讓自己冷靜下來。春秋時的藍田侯王述曾被人罵上門來。他始終默默面壁而立,直到那人離開,才轉身繼續辦事。
心理學家提示:降低聲音,繼而放慢語速,胸部向前挺直,能有效平息怒氣。
家人的體貼與包容,換來的往往是不耐煩的打發。背后,他們默默流淚!善待家人,多與他們溝通,別把煩惱帶回家,對親人讓步不丟面子,是出于愛,把耐心留給最愛你的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