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吳軍老師的硅谷來信,學到很多東西:
在我們現在的緊張的生活中,總有人抱怨房價高,工作多少年都付不起房子的首付,其實,我們錯了。分為以下幾點:
首先,他們以兩個靜態的觀點看待未來。第一個是以今天的收入考慮未來的消費。想想在30年前,北京人普遍的工資水平每年只有1000元左右,但那時絕大多數人都想象不到今天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收入可以是那時候的100倍,有的人收入可能是那時平均工資的500倍。今天,很多人以當下的收入水平,對比房價,感到焦慮,但是他們忽視了自己可能上漲的空間,忽略了自己價值。
第二個靜態是以今天的能力應對未來的挑戰。很多人覺得自己大學畢業了,所學的知識就能夠應付工作的需要,其實這遠遠不夠。且不說很多知識出了校門就沒有了用途,即使有些還有用,也不過是能夠保障低水平重復性的工作而已,對未來的認知是需要不斷學習的,我們是需要不停地進行充電的。如果我們能夠走出這兩個靜態的圈子,就已經比周圍的人有很大優勢了。
第二個錯誤是積攢資源,而不是利用資源。攢錢是成為不了富翁的,只有賺錢才能成為富翁,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道理。這并不是說攢錢是錯誤的,關鍵的問題是錢作為一種資源,只有使用,才能帶來更多的錢。
其實不僅錢是如此,任何資源都是如此。很多人考慮著學習,常常去充電,但是充了電干什么用,卻沒有仔細想,更沒有付諸行動去使用。這就如同一些女生,買了些很貴的衣服和首飾,卻天天放在衣櫥里舍不得用一樣。
第三個容易犯的錯誤是太在意一時的得失。我發現很多人辭職換工作,并非因為新的工作更好,僅僅是因為在原單位沒有被提拔受了點委屈而已。這就如同打羽毛球比賽時,輸了一個球就放棄掉一場球,要求重新開始一樣。要知道,一盤比賽有21分呢,輸掉一兩分并不會對最后的結果產生太大的影響。
人在一個單位里,會有周圍的同事在某段時間做得比自己好,提拔得快,但是請大家相信,絕大部分人都不能永遠保持一個緊張狀態,大部分人會在比賽中出現失誤,這就給心平氣和,少犯錯誤的人以趕上去的機會。
第四,雖然馬拉松可以分解成400多個100米的比賽,但是每一個100米并不是獨立的,因此,跑當前這個100米的策略不是讓它的成績最好,而是為了讓全程的成績最好。每個人財富的增加,應該是隨著經驗的積累指數增加的,如果做不到指數,也要做到平方關系。
但是很多人只能做到線性增加,因為他前面的工作對后面沒有幫助,每次都是從頭開始。一味盯著當下的利益,就會讓人在思想上變得極其吝嗇,這會讓人獲得貧窮的思想,也就永遠沒有發財的機會。我不止一次地批評那些“搶月餅”的人(詳見第19封信丨有小聰明沒有智慧的人),不在于他們這件事情本身的對和錯,而在于鼠目寸光。
當我們和一些經常走錯棋的人下棋時,不需要棋藝有多高,只要少犯錯誤,等著他們出錯,我們就獲勝了。在學業、職場以及生意場上的競爭也是如此。我們的身邊其實大部分人都是經常走錯棋的人,因為一分而放棄一場比賽的人,把馬拉松當作百米比賽的人。
一個人所具有的思想和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了他將來是否可以擁有財富。
貧窮的思維,是造成貧窮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