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了這本《枕草子》很久了,但是因為前邊的林達系列用了太多時間,這一周才拿起這本書開始讀。聽說這本書也很久了,只知道作者叫做清少納言,不知是男是女,不知出身何處,大約國籍是唯一可以確定的了。總聽人提起推薦,卻很少看到介紹,能夠在對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開始閱讀,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但看了導讀,才驚訝地發現這是位女官,并且因為家庭教養頗好深諳漢學文化,不禁慚愧不已。我們總說日本人如何,卻少見地像他們一樣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如此深入地了解。可以說,《枕草子》是一本描寫風情的書籍,閱讀了之后就會發現女性色彩明顯,但其中總是顯示出不同于一般女性的力量。特別是涉及中宮定子的描寫,感情會更加濃烈。導讀中介紹,清女是中宮定子的忠實女官,她雖然在殿前可與男人們對和歌爭個你高我低,巾幗不讓須眉,但是在中宮定子面前,她所有的堅固的心似乎都放下,愿意以一切的柔軟去對待面前的這朵花,甚至在這朵花生病的時候、被遺忘的時候,也不會因為別的花美麗而拋棄她。即便花已經凋謝,她也會選擇退隱三舍,了結余生。這樣的感情,怕是一般人承擔不起,也做不出來。
讀了一節就喜歡的不得了。因為這本書善于從細節處展現世界,正如導讀所說:“從瑣事、平凡事中,見巨細紛繁的世相”,這和上個月讀的季老的《一花一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清女喜歡對畫面進行描寫,讀來就像身臨其境,難怪深受繪畫之人的喜愛,有各種繪本作品對其進行描繪。“秋光最是薄暮。夕陽發出燦爛的光芒。當落日貼近山巔之時,恰是烏鴉歸巢之刻,不禁為之動情。”但最喜歡的還是“人們捧著火盆,穿過走廊,那情景與季節倒也和諧。”其實不如說,喜歡的是穿過走廊這件小事。
走廊是個很神奇的存在,我們現代的房子已經不多見,充其量只剩下一個屋檐用來遮風避雨,大約在過去,也是大戶人家的象征。但我仍記得第一次去頤和園看到紅色的長廊的時候,那內心的歡騰。想起曾經讀到的點燈儀式,就會覺得這漫長的長廊就是漫漫人生路,我應該慢慢走,將每一步踏到實處,才不枉費為我修了這條路的那些人們。我想總會有人和我走一樣的路,所以我是不是該盡全力,點亮這路兩旁的燈火,照亮后人眼前的世界,也算是報答為我修路的前人。可一的人點燈,總是寂寞或者害怕,該有一個人陪我,讓我在夜里寒風露重的時候,也不畏艱難去點燈。
夏夜的走廊,應該是蒲扇的世界,花鳥魚蟲應坐收眼底。冬日的走廊,應該是雪夜里的溫暖,但又能盡覽風光,好不愜意。若我有一日有座大房子,定要在外邊修一圈走廊,鋪上木質的棧板,砌上低矮的圍欄,我要在走廊里,漫步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