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我們常常會用到符號,比如地上畫個腳,就是指示方向,腳型符號最早發現在古希臘,是用來指示妓院怎么走的,現在更抽象,變成箭頭了。最近朋友就推薦我去看一本書,名字叫做《趣味符號學》,就是研究符號背后的意義,看完之后發現的確有趣。
比如說,為啥在婚禮上新娘要蓋頭呢?那是因為在社會人的眼里新東西都有包裝啊,而這蓋頭就是新娘的“包裝”,蓋頭一掀,新娘就不新了。所以,這個蓋頭,就是“新”的符號。再比如,有的地方,都管對方的父母叫親家公、親家母,為啥呢?就是因為不夠親,所以要叫得親,越是意義不存在,就越需要符號的強化。另外書中還提到一個觀點,說每個時代的符號是不同的。比如說身體符號,今天人喜歡啥?小鮮肉。但往前推,古代人喜歡的是肌肉男。那原始人呢?你一定想不到,是大肚婆,也就是孕婦。為啥呢?這是因為原始社會最重要的當然是傳宗接代,所以你看那些出土文物上,大肚子特別多,這是對生殖的崇拜。
到了古代社會,天天打仗爭地盤,所以猛男吃香,像中國的關公啊,西方的宙斯啊,都是肌肉男。今天是消費社會,生產力過剩,男性越來越成為配角,所以才流行小鮮肉。
那符號有啥用啊?比如說你去買花,用英文報紙給你包上,你會覺得挺上檔次,但要是換成中文報紙,這兒寫著哪兒開會,那兒寫著哪兒撞了車,你肯定覺得很low。為什么呢,英文你看不懂,就是一種洋氣的符號,中文你全明白,就是極大的信息干擾。
所以你看,符號看似枯燥,其實也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