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消費觀是個非常值得討論的話題。日常生活中消費觀不同的夫妻很容易互相看不順眼而吵起來。消費觀和財務狀況有關系,但又不是絕對的對應。
感謝我先生對我在這一方面的包容和理解,顯然我倆消費觀差別很大。
在消費這個點上,我很無能,我先反思,然后提出解決方法,我更多的想聽聽大家的建議。
之前聽到一個做購物引導的號的創始人說,她本來以為買衣服是買個女人都會的一件事。
我當時很觸動,因為我不會。
不過現在說的消費并不是單指買衣服。
先說說我目前的消費行為一:
1-我想買一件東西
2-網上查了這個東西,大概選出了心儀的產品
3-開始比價,尋找最高“性價比”
4-TB找同款,然后按價格排序
5-買了很便宜那個,可能比均價低很多
消費行為一的結果可能是:
1-買回來的東西太差不能用,直接丟掉 20%
2-買回來的東西很差,湊合用,一遍嫌棄一邊伺機丟掉 70%
3-買回來的東西還湊合,很好想回購 10%
如果頻繁遇到上述1-2結果,我會調整思路,到消費行為二,簡單說就是買點“貴的”
還是上面步驟,第5步會買個接近平均價格的產品
這樣的結果:
1- 東西很好物超所值 10%(期待高了難達到)
2- 東西還可以,果然一分錢一分貨 30%
3- 買貴了,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回來 60%
因為3的出現又跳回消費行為一。
我對自己的消費行為并不滿意。分析原因有兩個:
1- 我很窮
但是比我更“窮”的人在買東西上比我大方的多,我是真的很窮還是以為自己很窮?
2-窮人思維
總覺得自己很窮,總覺得錢不應該就這樣花掉,花幾百元買衣服化妝品什么的太浪費了。
但是,我在某類產品上不吝嗇錢。
比如電子產品,一萬多的手機一萬多的電腦也覺得很值。
比如付費課程,大幾百甚至上千元,也愿意體驗一下。
所以我剛才那兩點理由在后面的這個場景下不成立。
其實我在之前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想到了解決辦法:
在買東西之前先找到一個預期價格,比如買鞋子,預期300元,然后就找200~400之間的鞋子,別的不看(當然我很有可能最后會買99的那雙),或者看了也要忍住不買(我現在想想都覺得很難,明明99那雙也看起來不錯,為什么要買299這雙呢?)
所以上面這個辦法看來根本行不通。
我很想解決這個問題,我不想給自己找借口說,你看你也挺不錯的啊,在高大上的事情上花錢很大方,衣服什么的只是身外之物,不花錢說明你會過日子之類的。
我覺得這是個問題,我想看起來好一些,不要顯得很low很低級。
我對自己的大腦比較自信,對其他方面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所以我想問題的根源是我對價值的定位不對?
我心中的好鞋子,就是應該99元;衣服可能就是應該50元或者300元;好家具就是應該幾百元;我心中的好電腦,就是應該一萬元。
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的!
那我能想到的辦法是:
1- 對于購買頻率比較高的產品,重新進行價值定位
我先生覺得一件好看的短袖1000元他也愿意在商場買,我覺得這種衣服100快就行了,在網上買沒問題。為何價值認知會差這么大呢?
2- 如何合理的價值定位?
2.1 分析需求
買這個東西帶來的當下的收益和收益持續時間長短
2.2 關注市場
市場上同類型產品的價格如何?我的樣本庫不應該是某寶,而應該走入實體店。或者說定位一個自己比較接受的品牌,然后按照這個品牌去做價值定位。比如服裝類可以選擇優衣庫或者GAP之類的。
還有別的嗎?感覺還是沒有想的很透徹啊!
我需要在討論中找到答案,聽聽別人的聲音對我的思考很重要。
如果有一個固定的,大家都愿意客觀討論、思考或者發聲的群體那簡直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