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最近的一期腦洞題:“如果可以一鍵定制完美人生,你會不會按下這個按鈕。”
看完整一期之后頗有感觸,辯手們都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泉靈女神在最后將論點上升到對一些疾病與基因的探討,讓人覺得思路又寬廣了許多。
(寫了一些倉促的感想,感覺邏輯可能很混亂,純屬分享and個人意見~~)
什么是完美的人生?沒有絕對完美,但我們可以探討相對完美。
大多數人的完美是完美,
少數人的完美同樣也是完美。
曾經走進大山,去給一群小朋友們開夏令營,而閑暇的時候我們會在村子里逛一逛,或許還會和村民們聊聊天。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可能終其一生,都被困在大山之中,每天過著周而復始的生活,耕田織布,語話家常。
而他們多數人的孩子,沒有辦法接受到好的教育,當我詢問這些孩子有沒有什么夢想,他們一般都說:想要走出大山,想要去城里看一看。可能之于小小年紀的他們,或許走出大山的生活會更加完美。
在空閑的時候,完美會在村子里面到處晃悠,會看到小孩子們,他們在滿是泥土的籃球場玩的很開心,他們在清澈的溪流里輕松愜意的打水仗。快樂不會作假,這樣的時刻依然也很完美。
生活在大山中的家庭,需要進城才能買到許多可能讓生活更方便的用品,需要苦心耕耘,秋季可能還不一定大豐收,他們過慣了粗茶淡飯,男耕女織;他們需要每天拿出家里的陳米煮飯,需要思考明天是不是可以摘一些地里的青椒加個菜。這樣的生活,也可以是完美的。
人們為什么會覺得不完美,
是因為心中的標準在變化,所處的位置在變化。
仔細思考,我們之所以可以對完美下不同的定義,就在于標準不一樣。
正如馬東所說的,或許大多數人認為的完美是命好;是一日情盡,各奔東西;是分手亦可以是好朋友;是在工作當中往往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安穩、健康與順利……
陳銘聊到對于教育的看法,將教育上升到了改變環境的位置。可以看到,教育的創新正在逐步凸現,同時也意味著教育的分級更加嚴重,最先進最優秀的教育方法與資源的確會集中在發達的區域,而落后的地區只能像時鐘一樣一天一天一秒秒轉動,等待著自然規律的自然進化,等待著教育資源的優化。
而在那些偏遠的小山村,他們就是那些一秒秒轉動的時鐘,需要等待,再等待,或許也還沒能有太大的改變。
可那又怎么樣呢?這里或許就是一方土地,四角天空,人們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總有一部分人認為這就是完美。即使在當今的社會看來,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們或許承認著別人不能承認的苦難與貧窮,但我們也不能否認這一方天地自有樂趣之處。
生活在城市的人認為此生必定不會再回去那狹窄的小路,荒蕪的土地,因為知道大城市與大山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讓不完美產生。而原先山里的那一群人還是一直在那里沒有變過,所以主觀上也沒有所謂的“不完美”。
人不同,標準不一樣,完美也就不一樣罷了。
完美的另一個定義,或許是可以避開生活的陰暗面。
一直覺得現在的主流新聞報道有時候更多呈現出了世界的黑暗面,我們每天在看到偷盜、搶劫、犯罪、家暴、虐童,屢屢頻發的各種讓我們稱為沒有人性、沒有道德的人做著傷害他人的事情。
最近有一則新聞,說的是一位母親當街虐童,一腳爆踩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起因是因為她用身上僅有的錢給孩子買了一塊餅,可是孩子吃進去的時候或許是腸胃不適,一時吐了出來,導致母親情緒崩潰,作出這樣的舉動。
很多人說這個母親沒有人性,細細想想原因,這位母親有母愛嗎,可能還是有的,在買餅那一刻,她還是擔心著孩子是否會餓。可是當身上僅有錢換來的餅,被吐了出來,僅有的錢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全部。這位母親的一踩,可能不僅僅是踩孩子,而是在吶喊生命的無奈與不公。他們希望擁有好的人生嗎,答案也許是肯定的。
而對于那些一生下來就帶著些許不完美疾病的人們,比如罕見病,比如殘疾;或者是那些遭遇了某些暴行的人們,在對生活絕望的時候,對生活的期許可能就是希望這一切都沒有來過。可能也有堅強的人愿意樂觀面對生活,堅持找到新方向,但也有人因為病痛太痛想早點逃離,自卑非常想躲避他人的目光;因為慘遭摧殘被新聞輿論逼的希望找容身之處……
他們本身有錯嗎。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可是社會的“完美”的標準注定了他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成為了“不完美”的人,擁有了“不完美”的人生,因為他們的生活中遭遇到了“黑暗”,遭遇到了那些令人覺得悲哀或者惋惜的事情。
所以當我們在探討人生的完美,除了親情、友情、愛情,一帆風順的人生,完美的人生或許還有一個特點,叫做避開了人生的陰暗面。這些對于他們來說完全可以改變一生軌跡的事情沒有發生,他們的生活或許也就“完美”了。
其實社會階層的分化,資源分配的差異,資源、金錢、地位是有著明顯的區域分層的,可能也不僅僅這些,到教育、到公平,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現實和現狀暫時無法避免,但不論處于何處,大眾可能需要更多一點的同理心,去換角度思考,去換位置想問題,去理解和包容,去看見和改變。
很多事情沒有對錯,甚至不分高低,但社會進步往往就是在起伏跌宕,標準的沉沉浮浮中產生,提前看到多元的現象,那從一開始就能影響到思考的方向,進而觸發到行動。
當我們在探討什么是完美,不如說是我們是在探討標準,我們應該做的或許不是去強行給別人灌輸完美的概念,而是應該看的多看一看這個世界。
真實與丑惡,泥土與塵埃,方方面面,都是世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