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價值觀決定了孩子的將來和幸福
一、【越淘氣的孩子越安全!】
德國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在德國每年有180萬兒童出現事故,但是發生最多事故的是那些不經常運動的兒童,因為他們缺少經驗、力量和技巧。因此,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父母要多鼓勵他們去戶外活動,讓他們在嘗試和體驗中增長見識,積累經驗,而不是總擔心出事不讓孩子獨立活動。
二、【父母的使命】
孩子需要的是啟發,而不是灌輸。父母的使命是促進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給出唯一標準答案,代替孩子去思考。所以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看電影時,父母盡力不要去告訴孩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有權用自己的方式來解讀。給孩子自己思考、感悟和表達的空間,才是幫孩子成長。
三、【中國教育的覺醒從家庭教育開始】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家庭教育是人的成長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四、【懲罰所帶來的……】
懲罰,往往會讓孩子認為,我已經受到懲罰,已經可以抵消我的過錯了。我再犯一次又能如何,最多再受一次懲罰。犯錯會讓他們覺得心安理得。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喚醒孩子內在的自覺,讓孩子建立自律自主的生活,而不是靠外在的約束,讓孩子始終生活在被懲罰的恐懼中。
五、【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1、自己愛學習,分享你的學習熱情。 2、創造利于學習的家庭環境。 3、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4、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5、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6、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 7、發展孩子的專注力、自控力等意志品質。 8、提升孩子情緒管理能力。 9、不過度關注成績。
六、【重視當下還是關注未來】
作為父母,在培育孩子方面,首先要有一個觀念:就是研究未來,按照未來培育孩子。我們的父母往往只顧現在,緊盯別人(攀比),而很少關注和思考未來。所以,對孩子的培育,就缺少前瞻性。時時出現臨時抱佛腳的狀況,此時的孩子自然會手足無措。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因此,在選擇學校和老師上,其中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看這所學校和老師重視的是當下,還是未來。
七、【讓我們的字典放棄成功】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所以,我們的字典里,沒有成功之說。所謂成功,多是功利主義者常用的。如果我用成功一詞,也就是解決了一個具體的問題,而不是一個人的成功。因為,把成功用在一個人身上,就意味著這個人到頭了。也就失去了價值。 其實培養孩子是父母人生觀中的一個自然分支。
所以,重要的不在方法,而首要的在于父母的人生觀。?在對孩子培育上,父母的人生價值觀很重要。在我們這個功利主義盛行的環境里,往往把好工作、能賺大錢,以及出名,當做成功的標志。殊不知那都是你能力在適當環境下發揮的自然結果。我認為,培養孩子能獨立地運行于良性循環的向上軌道上,就是作為父母的最大成功。
八、【用培育代替教育】
進入第三階段,作為父母的就要對孩子進行放飛了。此時,只能做點悟性提示的幫助。 孩子未來的差距不在當初的物質起跑線上,而在父母、老師所面對的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教育出產品,培育出成果(創新)。
功利的父母,不會思考明天的社會,只會把今天的社會,當做孩子的明天。我們現在有很多詞都是外來語,只有“教育”二字,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而教育是生產奴才的。這個觀念不變,很難全新迎接未來。因為習慣難改。是培育,還是教育,本質上是父母人生觀的取舍。不僅僅是更改一個字的問題。
九、【代溝的形成】
父母的價值觀決定孩子的未來幸福感,尤其對獨生子女來講,影響尤為重要。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強加給孩子身上,讓孩子沉重地成長。那是父母單方面的愿望,但是作為孩子并不一定接受。關鍵是父母日常生活所反映的點滴,對孩子潛移默化的結果。這是心理學的結果。不是單純一個愿望的結果。兩代人的代溝,就是這樣產生的。
十、【父母的人生價值觀導致對事物的處理方式】
父母的人生價值觀導致對事物的處理方式,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孩子。第二才是父母的管教要求。孩子多的話,父母關注不過來,有些孩子就會表現出不同。但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會和父母長期相處,孩子就會模仿父母的處事行為。對孩子來講,父母的行為,就如孩子反復閱讀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