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后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書,只有多讀幾遍才能體會出其中深蘊的道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我多次閱讀,有了更深的體會。里面很多思想已經融入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時,也正是因為這些,我看到了自己有很多的不足。在閱讀過程中看到一些自己認為比較好的內容,就隨筆寫下我認為對我做事影響比較大的地方。
“要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首先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這個是我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所學到一個至為重要的東西。同時,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有用的東西,作者史蒂芬·柯維能夠把自己的工作實踐中的所知以及自己的體會告訴我們,要求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能單憑個人的感觀認識,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厭惡而做主觀的判斷。很多時候,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過程,往往都會被自己的主觀臆斷所迷惑,而此時,關鍵都是隱藏于客觀現實中的,在關鍵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的過程中,這個時候,人們就喜歡用一種叫做經驗和直覺的東西來進行判斷,從而產生主觀臆斷性,最后對于改變現狀沒有一點幫助。
人生來是積極主動的,但后來的經歷、挫折、困難讓我們變得無所適叢,這種積極有時間就轉變成消極,“人不能長期忍受失望”當有這種思想時,我們就會變得消極。所以我們一定要戰勝這種思想。積極的人生,積極的想法,會讓你產生積極的行動,也就是主動,當你主動追求時,你會得到你想的東西。
“以終為始”意味著,著手做任何事之前,先確立方向和目標,并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的檢查是否在對目標負責,對結果負責。這樣不但可對目前所處的狀況了解得更透徹,而且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也不致走彎路和白費工夫,同時能達成目標。
? 人生一定要有目標,目標有大小和長短之分,在實現人生發展、實現職業規劃、實現人生目標的時候要有一種“以終為始”的心態和處事方法,要以欲實現的人生目標和職業發展前景為出發點來決定現在的任務和行動,并處理好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和調整自己的計劃。簡單的說,就是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再開始另一件事情,即小目標實現后再向大目標挺進,一步步接近大目標的實現。
事固有輕重緩急之分,然事也有緊迫重要之別。按先后次序把事情分為四個層次:一是重要且緊迫之事;二是重要而不緊迫之事;三是緊迫而不重要之事;四是不緊迫且不重要之事。
? 知彼解己,是一種雙向的主動性交流溝通方式,很多人人際方面做得不好,不是知彼方面不夠,就是解己做的不好,所以導致溝通低效甚至是無效。知彼,即要想和別人交往,首先要了解別人,而了解別人有很多方法,最常見的有聆聽、觀察、分析和推理等,高明的人會綜合使用這些方法,素材所蘊含信息足夠的話,很有可能可以把未曾謀面的人分析的清清楚楚。先說聆聽,我們每天都在聽別人說話,但真正理解了別人的話語嗎?在實際的交流活動中,我們往往只關心自己,大部分人在聆聽時并不是想理解對方而是為了做出回應。這種人用自己的模式來過濾一切,他們只看自己愿意看到的,聽自己愿意聽到的,要么說話,要么準備說話,從來沒有用心聽別人的心聲。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所理解、肯定,認可和欣賞,所以聆聽是和別人建立有效溝通的第一步。
? “統合綜效”是基于“雙贏思維”的一種整體考量的工作模式。當兩個人團結合作或當我們發揮集體的力量時,產生的結果一定大于個體產生的總和時,這即為“統合綜效”。整體合作結果大于所有部分之和,所謂1+1>2。
? 統合綜效的本質就是求同存異且珍視差異。珍視差異并不代表全盤接受或認同。它是指我們尊重不同的為人處事風格或方法、不同的思想觀點,并把它看成是一次次學習的機會。當尋求解決方法時,不同人的意見、看法、才能與天賦都是極有價值的。這些不同之處匯集到一塊,即所謂群策群力,能讓我們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自我更新是生命發展的基本規律。“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擁有財富,并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不斷更新的主旨就是磨練自己,從身體、精神、心智與社會情感等四個方面,增進個人產能,積累其他修養的本錢。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