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到《影響力》這本書時,我決定嘗試寫作。具體我忘了是哪一章節的哪一句話,促使我下了這個決心,但我知道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開始思考閱讀與寫作,輸入與輸出,平衡,自然,道(道行雖淺,談談也無妨)。在過去的一年我看了大概60本書吧,但我不愛記筆記,也沒寫過什么讀后感,但是通過閱讀能讓我下決心嘗試寫作,我覺得自己就已經獲得了不少東西。
不能否認閱讀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沒有閱讀,我就不會產生一些想法,新的認識,更不會寫下這文章。至于為什么會想到輸入與輸出,平衡,自然,甚至是道呢?我估計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也是靈光一現,不過后來可能認真思考過這個事情。閱讀書籍不就是通過眼睛,使文字進入腦袋、心靈的一個過程嗎?期間也會產生一些想象,幻想,也可能會思考(我不把自己的思維活動稱之為思考,因為思考是一件比較耗費精力的事情,而我更多是胡思亂想,感覺就是那種打死都不愿意思考的人,有待進階)。每閱讀完一本書,腦海里便會隨之出現一些新的東西,對同一事物產生重新認識,知道了不知道的東西,會聯想到自己周圍的事物等等。這些都充斥在大腦里,沒有邏輯,沒有規矩,四處游走,此消彼長,讓我誤以為自己思考過了,并沒有。
一本本書讀完,腦袋里積累了太多無用的想法,想象,幻想,如果不及時梳理,思維就變慢,思考就會被阻礙,而閱讀則會變成只是閱讀。
蒙田說自己的思維活動“如果不讓大腦有事可做,有所制約,它就會在想象的曠野中馳騁,有時就會迷失方向。它就像脫韁的野馬,成天有想不完的事,要比給它一件事思考害還要多想一百倍;我腦海里幻覺叢生,重重疊疊,雜亂無章。為了能夠隨時細查這種愚蠢和奇怪的行為,我開始將之一一筆錄下來,指望日后會自感羞愧。”看完這一些話深有感觸,也對我有很大激勵,當然也開始思考。
因此,我覺得必須寫作,讓思維更敏捷,思考更暢通,。寫作是一個梳理自己想法提升自己思維能力的過程,將自己腦袋里那些想象到的事物,產生的想法等等羅列出來,好的就記錄下來,不好的沒邏輯的語言隨即刪除,腦袋里的思想庫存也就減少,給再次閱讀思考就下更大的思想空間,從而更好的閱讀。
閱讀是輸入,思考是處理,寫作是輸出。這一整個過程,構成了一個平衡,保證了這一組活動健康有序地進行,缺少了任何一個都不行。拿人來說,飲食是輸入,消化是處理,而輸出是什么呢?血液、營養成分等,當然還有大小便,三天不去大便那是便秘,四五天不大便,估計得去醫院了,我同樣覺得缺少了那一個環節都不行!炎炎夏日好多人都喜歡吃冷飲來消暑,其實不然,吃冷飲只是一圖嘴癮,被其表現所吸引,涼爽美味,入口清涼,給人涼爽的感覺。然而溫度冷熱相互傳遞,直至平衡,冷飲的低溫與人體的較高溫度會相互平衡,冷飲的低溫寒氣最終被身體溫度所平衡同化掉。大自然是相當平衡的,有高山峽谷,森林荒原,干旱雨水,四季輪回。要是大自然不平衡了,只朝著一個極端發展,恐怕早已沒有人類或者說生物什么事情。
緣何想到道,因為道法自然。要我說我還真說不出什么來,道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
深處,需要自己發掘,道更存在大自然中,多觀察大自然吧。人活在人類世界中,狗活在狗的世界里,人有人的邏輯思維感情,你敢否認狗的邏輯思維感情嗎?人不會比狗知道,狗的哪一只崽子更強壯。
我寫作最早的想法是想出一本書,寫我的日常生活,就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可能多了些想象思考,少了些優美的語言。我是個不怎么交朋友的人,了解我的人很少,估計現在幾乎沒有吧,內心壓抑了太多的東西,需要宣泄,需要倒空了,重新裝一些東西,一些以前所未曾體會到的東西。這是最初的想法,并且在腦海里盤桓了很久。
另外還有對于閱讀的重新思考,因為我比較愛看書,到了有點上癮的地步。因為我就是一個沒有事情忙的話,腦袋里就會充斥著各種想法,因為自身有太多事事情纏繞,會讓我胡思亂想,做一些極端的事情。其實每個人都被自身和周圍的事物所包圍,終歸會有一些念頭時不時出現在你的腦海里。我需要把這些東西擺到它們各自的位置上去,需要讓自己的大腦保持理智,少做或者不做極端的事情,把思想的碎片該扔的扔了,該留的留下來,由內而外的整理整理。斷舍離大抵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當然我也會幻想通過寫作賺點錢,掙點稿費,要是將來有機會了說不定還能出一本書。看吧,我的幻想想象隨處可見,隨時會出現在腦海。如果這算是自己的目標或者說是對自己的一個要求,那我也愿意把它寫出來,變成一個對自己的承諾,太多的人看見了,我便有鞭撻自己的動力“嘿,你曾給自己許下過一個寫作出書的承諾,并公之于眾,你要失信嗎?”這一過程漫長,會煎熬也會充實,只要能開始,那就一直走下去。
我希望在十年,二十年以后寫出有深度的文章,我沒有發現任何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發現了,那就是我沒看到其背后的內容。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成長,不斷重新認識自己,時間之玫瑰終會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