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來找我約稿,請我幫忙寫一篇給大一新生們的文章,引導他們度過有意義的大學四年,積累知識,沉淀自己。應允下來后,我一直在想,以怎樣的一個切入點,會更貼近新生們的心聲,大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或者說至少聽過。可是,大學四年,一轉眼就結束了,如何才算是過得有意義呢?這是一個設問,答案要我們自己去回答。
作為過來人,每個人的感受不同,經歷不一,但是所有這些看似不同的四年,往往引導和影響著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細細想來,某些東西和經驗是共通的,而這也就是我下面想要通過自身經歷分享的故事,哪怕能有一個字,一句話觸動到讀這篇文章的人,我都會覺得很開心。
時光倒回到2009年,我剛上大一那會,整整一年,其實只有兩個感受:第一,大學四年整點事情出來;第二,對未來很迷茫。大家都知道,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節奏和高中的差異巨大,花點時間適應和考慮大把自由的時間,用來做什么,是很有必要的。從高考掙脫出來,進入大學,很容易對突如其來的自由不適應,而此時,對于自己擅長什么,愛好什么,想要什么,更是懵懵懂懂。其實,適當的迷茫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因為每個生活在這個社會里的人,都會有對未來不確定的焦慮。
進入大學后,大一這一年,是個很好的嘗試階段,學會和自己相處,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知道自己擅長什么和不擅長什么,多看、多做、多觀察。
我舉些簡單的例子,喜歡社交,性格活潑開朗的人,大一會有很多社團納新,參加協會,學生會,記者團,班干部等都是很好的嘗試,從社團的選擇和報名,學長學姐的面試,你都會獲得更多體驗和經歷,天生的喜好,讓你有選擇的挑選社團,而面試,讓你對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長短有所了解;也有內斂安靜型的人,那么可以專心讀書,把專業鞏固好,做研究,拿獎學金,再利用空余時間,嘗試自己的愛好,比如讀書,寫作,攝影,唱歌,旅行,刺繡,畫畫等等,只要是自己喜歡的,第一步,先去嘗試。
為什么一直鼓勵大家嘗試呢,大概是走過了大學生涯,工作創業后,我的一個特別深的體會。去年有段時間,韓寒的電影《后會有期》里的一句話很火,微博微信上很多人轉發:"聽過那么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從小到大,我們的教育和環境,向我們傳達了很多道理,一直都是別人告訴我們應該這樣做,那樣做,很少有人鼓勵我們嘗試,鼓勵我們了解自己,鼓勵我們試錯也是一筆難得的財富。知道自己不喜歡什么,和喜歡什么一樣重要,這個理念是在我喜歡的作家Susan Kuang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初次讀到這個理念,我很驚喜,停下來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竟然在不知不覺中實踐著這個理念。大一我參加了很多社團活動:學生會,校廣播電臺,青協,影協,舞蹈協會等,到大二后,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能力,只保留了廣播電臺和學生會繼續發展。正因為嘗試了那么多社團,我對自己的喜好和性格,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接下來保留的社團,不僅鍛煉了我的能力,也為我后來的工作和創業帶來很多特別的影響。
我在校廣播電臺做采編的時候,每個星期要寫節目稿,而寫稿就要讀很多書,所以這段在廣播電臺的經歷,讓我寫作能力提高,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還認識了同校很多優秀的學長學姐們。比如去年我出來創業做工作室,就是受大學一位學姐的影響和引導,而走上創業這條路,創業后,我依舊堅持寫作,也因為分享工作室的美學和創業的成長故事,從而收獲了不少朋友,有花藝師、園藝作家、設計師、其他創業者們。而這一切都與大學時,做采編有密切的關系。
除了多嘗試,不怕犯錯,弄清楚自己的喜好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積累的力量。大學有很多自由可支配的時間,知道了自己的喜好,就要開始堅持和積累。這里的積累,包括知識的積累,能力的積累,人脈的積累。
如果說人的一生,有哪段時間可以清閑而自在的讀書,那大概只有大學時光了。我提這一點,剛進大一的你們,是很難有切身體會,不過這并不影響,你去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知識的積累,除了本專業的知識,就是多讀書,涉獵廣泛。課外的學識,不論歷史,文學,心理學,建筑,設計,化工,社會新聞等等,都有助于開拓視野,融匯貫通。能力的積累,所涉及的就很廣泛了:學習能力,組織領導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等都需要積累的,在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的過程,能力會得到各方面的鍛煉。人脈也是從你堅持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的,這一點很好理解,多認識優秀的人,向他們學習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累積的力量,是難以想象的。這幾年創業的勢頭很大,大眾創新,萬眾創新,很多大學生,都紛紛走上創業的路。有創業的想法很好,證明你是個不安于現狀,想努力前進的人。但是,創業不能盲目,嘗試也是有機會成本的。最好是選自己喜歡的,或者說了解和擅長的方面,開始嘗試,而只有選擇了喜歡的,才會有堅持的動力。
另外,大學生選擇創業,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那就是荒廢了本科的學業。這是得不償失的一個選擇。知識的積累,唯有在大學,你才能夠靜下心來鉆研。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在空余時間創業,同時掌握好本專業的知識,那么不論創業成功與否,將來畢業,你至少可以找一份本專業的工作,先謀生后擇業。
朋友在大學做輔導員,提及現在有很多大學生做起了微商。有時候甚至于本末倒置,荒廢了學業。我聽了,感到很惋惜,學生時代,知識的積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人的工作狀態基本接近于人生四分之三的時間,試問,何必那么著急著把自己送入工作的模式呢?畢業后,踏入職場,除非有非凡的意志力,否則你很少有機會,能獲得知識的積累了。我不反對大學生們創業,但是,就我個人經歷而言,我們的大學教育是與社會脫節的,我從工作到創業的轉型,用了三年時間,來認識和了解現實社會。否則,比如你大學創業做了微商,經驗沒學到多少,錢賺得不多,而把學習擱一邊了,到頭來,一項專業技能也沒有,會讓大家很艱辛地在社會立足。
時間才是最珍貴的財富啊,有機會在大學獲得各種各樣資源的學習和積累,為何不愿意把握住這樣的機會呢?在大學,你的身份首先是大學生,然后才是創業者,先學習后創業,這樣才能增加創業的成功率。
所有不訴諸于行動的大道理,對于自己都是無用功。
還是那句老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道理聽多了,大家都明白,可是如果落實到行動上,就會有很多人失去耐心。當然,反過來想,如果你行動了,那么就比50%的人前進了一步,再接著堅持下去,在累積和堅持的過程,你將獲得更多,而獲得的東西,不是別人可以告訴你,只有你自己才能體會到,而一旦獲得的,將受益于整個大學甚至于人生。
我的大學過得很充實,社團鍛煉了我的交際能力,采編的工作讓我養成讀書寫作的習慣,大二大三參加的各類演講比賽,令我具備較好的公眾演說能力。除此之外,我在大學期間,獲得了英語八級證書和獎學金。
所以,每每提起大學,我都沒有什么遺憾,充實和忙碌,讓我明白,努力終有所獲,專注和積累,能帶我走向遠方。工作后的這些年,我依舊保持學習的狀態,去年能實現創業,也是一步步積累的過程。
最后,無論打算開始什么樣的大學四年,都記得多讀書,多旅行。學生時代,重點在學習上,不局限于專業,各種知識和信息,都會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永遠不要試圖去尋找答案,沒有人能告訴你大學四年該做什么,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別人的經驗和經歷,值得學習和借鑒,卻無法具體告訴你,大學該怎么做。先嘗試、再篩選、后積累,不論你在大學里做什么,都可以從這幾個階段去體會;保持著一定的迷茫情緒,也無需擔心,有個大概的方向,就朝著這個方向,看看目前能做的是什么,路都是走著走著,才會慢慢變清晰。保持積極樂觀,開始你的大學生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