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是懈怠的根源
文/小希
懈怠了,這么長時間的宅在家里真是災難性的浪費時間。每天都像“葛大爺”那樣癱在床上。我知道我應該做什么,我明白我必須做什么,但是無論我如何提醒自己,我還是做不到,我拿著書和手機走進書房,結果選擇了手機而把書扔到了一邊。
選擇是懈怠的根源。
選擇手機因為太簡單了,刷頭條,聊微信,看抖音……就這樣時間悄悄的溜走了,當想起要看書的時候又有其他事要做了。害怕嘗試著閱讀,因為想要真正的閱讀思考又擔心自己不夠深入,所以選擇不去閱讀。對于千頭萬緒的事情也害怕嘗試,想著明天開始做,可是明天何其多,事事待明日。
有人說興趣與否也是懈怠的根源。
沒興趣了就會懈怠,如果有興趣即使沒有人督促,也會日夜為之奮斗;又如學生學習,沒有了興趣,就懈怠不想學習了;學生打游戲,晚上能打通宵,因為是對游戲充滿了興趣。我認為其實并非如此,我確實是喜歡讀書,然后胡寫點東西的,我也確實不喜歡每天抱著手機像“葛大爺”那樣的狀態的,但是我還是選擇了手機而拋棄了書籍。所以,與其說興趣,其實不如說自己的選擇的興趣造成的。就是你為什么選擇游戲?你為什么選擇對學習失去興趣等等。
互相監督可以拒絕懈怠?
疫情的原因,我們都宅在家里,為了督促孩子們學習,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比如釘釘上的直播監控,比如各種各樣的打卡群。我們志向一致的人建立了各種群組:如讀書群,敘事小組之類的。一個人的事,成了一個團隊的事,因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其實我們建群的一個目的是因為一個人獨自做一件事,很容易懈怠,尤其一件事還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完成。加入一個群,我們想要懈怠,想放縱一下,一看到群里的伙伴仍然動力十足,仍然在激情的堅持,我們就會感到羞愧,就會見賢思齊,就會煥發出繼續努力下去的信心和動力。
需要監督其實是我們無法選擇。
互相監督事實上還只是外力,是表面上的,是低層次的,動力是來自別人的,是不牢固的、脆弱的。我們很多人加入到一個團隊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自己不夠自律希望有人督促著,這實際上是我們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很多選擇又是彼此排斥,甚至矛盾的,以至于我們經常感到左右為難、無所適從、無法選擇。這些日子我經常是拿著書和手機走進書房,我走進書房是真的想學習的,可是我選擇了錯誤的東西。
堅定選擇,專注做一件事
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事后就會后悔,苦惱,焦躁。如果能很快做出堅定的選擇,選擇后不懷疑不糾結,做事時自然是意愿在驅使,而非外界的肯定或者鼓勵。相反,做不出選擇,或者選擇后依然瞻前顧后,壓力就一直存在,就會體會到苦惱、焦躁,周期性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但是我們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因為我們想要做一件正確的事情,而人的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一旦內耗在綿綿不盡的內心沖突里,我們想做的事情也就很難繼續下去。
前幾天又看到了那個我曾經給學生做過的實驗:一個大的空瓶子先是裝滿石頭問學生們滿了沒有,然后又是裝些比石頭小的,再問滿了沒有,然后再裝沙再問,最后裝水才滿了。這個實驗可以有許多哲理性的解釋,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的時間先被“水”占滿了,那么一些重要的事情都將無法完成。比如現在大部分人的時間都被手機占據了,尤其是疫情以來更多的人選擇了更多的時間在互聯網之中。
專注做一件事。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我們忙于做一些碌碌無為的事情,分散了自己的精神力,才沒有足夠的精神對待真正該做的工作。
做真正的選擇,付諸行動。
做好選擇,那是人生正確的方向,就努力去做,用行動來戰勝懈怠,可能還沒有堅定的選擇,但是總該有正確的方向,那就選擇用行動來堅定自己的選擇,只要開始行動,哪怕最微小的體驗也會讓我們不斷的進步,讓我們的選擇變成真正的選擇。
堅持正確的選擇,就像我們選擇一個團隊一樣,我們是有正確的方向的,可能還沒有真正的付諸行動,但是有了選擇我們就可以來拒絕懈怠,為我們的選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