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上一次讀《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應(yīng)該是十幾年前了,我還到新華書店買了一本,希望給家里人或者朋友也看看,當然最后我的一片好意沒有人領(lǐng),現(xiàn)在這本書不知在家里的哪個角落里吃灰塵了。后來不知什么原因,對這本書有了厭惡感,一直不再翻開,即使第一次讀的時候,我無比同意書中的觀點。
當然,現(xiàn)在看什么書都要辯證地看,不能毫無主見,畢竟無論是再見多識廣的作者,也有他的盲點。有些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甚至會不惜舉一些比較極端的例子,失去客觀的立場。
真要找厭惡的原因,大概是自己之前沒什么主見吧,因為一本書,總是有喜歡的人和不喜歡的人。我大概是在什么時候看到了關(guān)于這本書的差評,加上我那時候已經(jīng)忘了書里面的內(nèi)容,又覺得那個差評寫得很有道理,就這樣被左右了。
回到正題吧,重讀這本書,帶給我的是震撼,為什么呢?
因為我正在經(jīng)歷書中所說的階段——給人打工,被生活推著走,又不懂得吸取生活給予我的智慧。
作者小時候懇求他的“富爸爸”教他怎樣賺錢,“富爸爸”于是讓作者給他打工(每個星期六),每小時10美分。在給“富爸爸”工作了3個星期之后,作者決定退出,因為報酬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富爸爸”在這3個星期什么也沒“教”給他,這讓他非常生氣。
于是作者與“富爸爸”展開了一段關(guān)鍵對話,在我看來,這是這本書的精髓。
“富爸爸”告訴作者,給他工作,就是在教他。
從學校出來的我們,都習慣性地認為,教一個人東西,就一定要“說”或者“講”,但我們進入社會后卻忘了,在社會上,沒有人有義務(wù)教你怎樣去生活,怎樣工作。
生活總是無聲無息地“教”我們。以前沒上大學的同學喜歡在別人問他上的什么大學時調(diào)侃“社會大學”,事實上,無論有沒有讀大學,“社會大學”是每個人都要上的。
生活其實就是一門課程,假如你學會了生活這門課程,做任何事情都會游刃有余,你會不斷“升級”,最后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如果你學不會,生活照樣會推著你轉(zhuǎn),但你的生活卻陷入了這樣一個循環(huán)——與生活抗爭,覺得這個世界在跟他作對,但他不知道生活同時也給他了機會。
“如果你是那種沒有勇氣的人,生活每次推動你,你都會選擇放棄。如果你是這種人,你的一生會過得穩(wěn)穩(wěn)當當,不做錯事、假想著有事情發(fā)生時自救,然后慢慢變老,在無聊中死去。你會有許多朋友,他們很喜歡你,因為你真的是一個努力工作的好人。但事實是,你向生活屈服了,不敢承擔風險。你的確想贏,但失敗的恐懼超過了成功的興奮。只有你知道,在你內(nèi)心深處,你始終認為你不可能贏,所以你選擇了穩(wěn)定。”
以上這段話,是我照搬原文的。這一段話寫的就是前些年的我,追求穩(wěn)定。后來我對這種穩(wěn)定產(chǎn)生了恐懼,決定跳出來,現(xiàn)在我就是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說白了,跳出來我也覺得恐懼,因為“不穩(wěn)定”,自己也沒有展現(xiàn)出足夠的行動力。當受挫的時候,我習慣性地去責備他人,后來又變成責備自己,顯然,無論是責備他人還是責備自己,最后如果沒有想出解決的辦法的話,都毫無意義。
我對于“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的理解是,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做完一件事之后,總結(jié)、反思,然后在下一次做同樣的事情的時候,再調(diào)整,如此循環(huán)。而總結(jié)、反思,需要做記錄。這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容易做到。
什么樣的人才會認為“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呢?我想來想去,只有這樣一種人——對自己的未來會變得越來越好百分之二百地相信,這樣的人,才會不斷地從生活中學習。
相信自己未來會變得越來越好的人,除了自己,別無他人。如果你自己都不信,別人又如何相信?別人信不信其實無所謂,關(guān)鍵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