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開豆瓣,本來想記錄一下今日閱讀心得。說來慚愧,書評還停留在14年。光顧了幾位瓣友的主頁,大多也都停留在那個階段,可能大部分也都逃不過網絡新媒體的使用的大浪淘沙,不過我還是想堅持在這個閱讀記錄開始的地方!
大學時候聽過一句話,“孤單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真正的孤獨從來都不是形單影只,而是置身人群中靈魂卻感到無所依傍。我們都害怕孤獨,可是孤獨是人面對自我最多的時刻,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如果我們認識不到孤獨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拼命尋求外界來作為依靠,只會換來身心俱疲的結局。因為往往人真正依靠的只有人自身而已。一旦我們認清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不至于那么為了合群而急于奔命。周國平先生的書更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觀點。下面是書中部分經典摘錄。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兩種,一種是與別人交流,一種則是獨處。前者一直被認為是人的生存之本,然而,后者卻是立足之基,孤獨,是一個內心整合的過程,能讓自己清醒的看世界,也能讓自己理性的看自己。”
“也許,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并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只有在我們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之后,才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因而,愛,應該是一種自由的給與給予而不是行為的限制。”
“一味執著(對人生持占有態度)和一味悲觀(對人生持厭棄態度)一樣,和智慧相去甚遠。當一個人對生活持一種樂觀的態度時,即使她童心不泯(不追逐利祿)的人,她必對人生有著透徹的領悟(看透生死)。”
“其實,每個人都沒有有權利讓別人去了解和理解你,更不可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每個人對別人來說都是一個秘密。知己,不過是撫平你那些看得見的傷口,真正被撒了鹽痛到麻木的地方還需要自己來進行療傷。”
“人總應該有自己的堅持,高于一切源于靈魂的追求。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羨慕別人,就是扼殺自己。所謂天堂不過是人的仰望。站在自己的角度羨慕別人,也許你手中正握著別人得不到的東西。恨是狹隘,愛是超越。”
“一個人有了堅實的自我,他在這個世界便有了精神坐標,,無論走多遠都能找到回家的路。未被占據的心靈空間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守望,守得是安身立命之地,望的是超凡脫俗的精神之天。”
“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人不得不有一個肉身凡胎,即使肉體里面長了一顆七竅玲瓏心,它還是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為生存而苦痛苦,但是接受和挑戰自身的不足是智慧的開始,卻不會是理智的終點。可是,如果我們總是坐在肉身凡胎這口井里,我們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個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種分身術,要把一個精神性的自我從這個肉身的自我中分離出來,讓它站在高處和遠處,以便看清楚這個在塵世掙扎的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家是一種分身有術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經能夠十分自由地離開肉身,靜觀和俯視塵世的一切。“
“外界的眼睛不使用,就會退化,常練習,就能敏銳。內在的眼睛也是如此,寫作便是訓練內在視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