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文烈
A.薩瓦迪卡
薩瓦迪卡,是泰語的譯音。意思是“你好!”
這是我在泰國學到的第一句泰語。
如果不是家人的安排,我才不會到泰國旅游。想象中的泰國景觀,不過是椰林、大海、沙灘之類。自己長期住在廣東大亞灣,這類景觀對我來說,實在缺乏吸引力。還有就是寺廟,圖片上見過,金燦燦的,不過如此,值得那么遠去看嗎?
到了泰國清邁,我才發現,我原先對泰國的想象,實在是太膚淺了。
清邁是泰國第二大城市,給人的印象,卻是一個巨大的植物園,一片蔥蘢。沒有高樓大廈。別具風情的泰式建筑,散落在綠色的海洋之中,恬靜而別致。
在小超市里購物,一只壁虎,大模大樣地爬在天花板上憩息;咖啡店外的木柵欄上,幾只不知名的鳥兒,嘰嘰喳喳地在打鬧......人和自然,和諧地共存。
不過短短幾天,清邁的古代寺廟、皇家花園、木雕小鎮、清邁大學校園、大象訓練營、夜間動物園、人妖表演,以及路邊的大排擋、水果市場、當地的交通工具TUTU車......都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泰國的酒店前臺人員、TUTU車司機、甚至在大排擋上菜的小伙子,普遍都能用簡單的英語交流,使人感覺方便不少。
欠發達國家在選擇現代化路徑過程中,泰國獨辟蹊徑。它第二產業并不突出。它明顯地從第一產業,直接躍向第三產業。憑借這種獨特的發展模式,既引領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又保護了祖先留下來的綠水青山,讓人滿眼郁郁蔥蔥,滿心蔥蔥蘢蘢。
薩瓦迪卡,清邁!
薩瓦迪卡,泰國!
B.泰國寺廟建筑
泰國的寺廟,與中國的寺廟比較,區別在哪里?
當然,建筑風格不一樣。泰國寺廟或者更加金壁輝煌,或者“人”字形屋檐角度更小,呈銳角狀,或者屋頂為多層、多重結構......
都是佛教建筑,它們的,與我們的差別很大。在觀賞中,我突然有一個獨到的發現,可能是中泰最大的差別:
在清邁皇家花園,遠遠地,一座泰國寺廟式建筑,在蒼茫的云海映襯下,顯得氣勢恢宏,氣象萬千。這座建筑的“人”字形屋檐這一側,正對在中軸線上,對著皇家花園的大門。
我心里一動,突然豁然開朗:泰國寺廟,是以“人”字形屋檐這一側,作為正面。這一面的大門,是正門。而中國寺廟的“人”字形屋檐的一側,卻是建筑物的側面,這一面的門自然也是側門。
泰國寺廟和中國寺廟的正面和側面、正門和側門,恰恰是相反的啊!
這不就是泰國寺廟同中國寺廟,最大的差別嗎?
由于這種不同點,使得中國的寺廟,莊嚴、穩重;泰國的,則顯得堂皇、靈巧。中泰各有特點。
和導游交流時,我指出了這一點,導游說:“噢,這個問題我還沒注意到呢!不過,我覺得你說得有道理。”
旅游大巴在清邁街道上穿行。透過車窗,我看到,許多泰國民居的建筑風格,也參照泰國寺廟的式樣。從而形成了美觀、獨特的泰式風格。
透過這些獨具風格的建筑,仿佛讓人聆聽到暹羅大地上,古老歲月的回聲。
C.近距離接觸人妖
人妖嫵媚、靚麗,令人贊嘆!
人妖表演晚會上,表演者款款上場,五光十色,風情萬種。
親眼看到了人妖后,我對“人妖”這個稱呼,實在難以認同。
對這些美的使者,人妖這個名稱是否有點妖魔化,對人家不太恭敬?有人說,他們改變性別,是因為生活所迫。這種說法可能有點以偏概全。他們中,一定有人是為了對美的追求。不管何種原因,為什么不能給這些美麗的使者,取個陽光一點的稱呼?
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頻頻走下舞臺,來到觀眾席中,和大家握手。一位穿紅色紗裙的,我覺得是最靚麗的一個,卻在另一條通道上進入觀眾席,讓那邊的觀眾握手、拍照,在觀眾席激起不小的波瀾。
我正在想,紅紗裙怎么不到我們這邊來?另一位全身銀白色紗裙的,已走到我旁邊。突然停住,冷不防在我臉上“啪”地親了一口,引起周圍的觀眾一片笑聲。
表演會結束后,同行的游客,爭著來看我的臉上帶金粉的唇印。都笑著說:“嘿,你走運了啊!”
我偏著頭,鼓著腮幫,得意地讓他們看,一邊還說:
“走什么運啊?我還覺得怪郁悶的!”
一位表情總是很嚴肅的女士,安慰我說:
“別介意。你并沒有什么不對。何況,人妖也不是真正的女性......”
我打斷了她的話,說:“哪里嘛!我感到郁悶的是,親我的,不是穿紅色紗裙的那一個!那個人才最好看!”
呵呵!
D.在泰國舞蹈中看到了什么?
到達清邁的當天晚上,我們晚餐時,有歌舞表演。
泰國的歌舞,舞蹈演員的腰肢、手臂動作很優美。上肢的舞動,淋漓盡致。連手指也呈蓮花狀,或者孔雀頂冠狀。
其實,不僅是泰國,整個東方的舞蹈,都很講究上肢、腰肢的舞蹈語言。而下肢動作,僅僅是輔助,相對來說,簡單得多。
也許東方人因為身材不夠高大的原因,為了揚長避短,所以,才充分展示上肢動作,而下肢動作比較簡單?
西方的舞蹈,恰恰相反。腿部動作在舞蹈語言中,十分突出。芭蕾舞、踢踏舞,就很典型。比如踢踏舞,下肢舞蹈語言令人眼花繚亂,而上肢或者只是隨意擺動,或者干脆背在背后,沒有動作。也許是為了發揮西方人身材高大、下肢相對較長的優勢吧?
餐廳的舞臺上,騰起了白色煙霧。表演者的一條條手臂伸展向上,象一條條白蛇,在煙霧中不停扭動,柔美、優雅,令人賞心悅目......
E.令人捧腹的大象表演
若非親眼所見,我很難相信,大象訓練營地壩上的那一排繪畫,是大象用長鼻子卷著畫筆,一筆一筆描繪出來的!大象們用象鼻,有的畫出了綠樹,有的畫了朵紅花。甚至還畫出一頭大象在奔跑......
坐在圍欄外的臺階上,觀看表演的游客,不住地咂嘴,稱贊:“即使一般的人,也畫不到那么好!”
令人忍不住想笑的是,畫完之后,大象還在畫面的一角,用歪歪扭扭的字母題寫了落款!
大象的動作表演、音樂表演等各項表演完成后,都來到圍欄邊和游客近距離接觸。游客們紛紛上前,把事先準備好的香蕉、甘蔗送上去,大象用鼻子卷起來,送進嘴里,然后笨拙地點頭示意。引起游客一陣陣笑聲。
有人把泰國紙幣遞給大象,大象居然也認得。用鼻頭吸住,然后揚鼻遞給騎在背上的主人。主人收好紙幣,脫下草帽,讓大象扣在游客頭上,算是答謝。大象把草帽扣在游客頭上后,長鼻子并不松開,只是象征性地讓你戴一下,然后把帽子卷走了。意思很明顯:
“帽子是我主人的,只能給你戴一下,最后必須還給主人哦!”
游客們又是一片笑聲,不住贊嘆,這些大象太有靈性了。
真是聰明、可愛的精靈!
難怪大象在泰國有很高的地位!難怪大象在泰國佛教中,也占據顯赫的位置!
我問一位管理人員:
“Hello,what is the Thailand for elephant ?”(請問,泰語里,“象”的語音怎么說?)
管理人員笑笑,回答:“昌(音)。”
從泰國歸來后,才聽到有人說,大象的“才藝”的背后,充斥著主人極為殘酷、野蠻的訓練。不禁一聲嘆息。早知如此,后來我們騎象這個項目,我是堅決不參加的。而且,會多買點香蕉甘蔗之類的東西,犒賞它們。
我在心底里,給大象送去深深的同情:
薩瓦里卡,“昌”!
F.初識菩提樹
在泰國,我第一次見到了菩提樹。
那是在清邁素貼寺(俗稱雙龍寺),導游特意給我們介紹了菩提樹。還告訴我們,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立地成佛的。
關于菩提樹,還是讀書的時候,哲學老師給我們講解中國古代唯心主義思想時,就有涉及菩提樹的偈子。南北朝時,禪宗一位弟子作了一則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另一位弟子,叫慧能的,更加“唯心”。他的偈語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去掉后人貼上的“客觀唯心”、“主觀唯心”之類標簽,這本來是有趣的故事。它閃爍著古人的智慧和思辯的光芒。
菩提樹的葉子,葉身并無什么特別,而葉子的頂端,有一綹,長得又細又尖,別具一格。這個特點,使得菩提樹很容易辨認。我撿起一片樹葉,珍惜地夾在一個小本里。
也許在菩提樹下,有誠意的人,都能悟到什么?
我仿佛聽到現實環境在呼喚:少一點“唯物”的浮躁,多一些“超物”的心境;少一點偏見和喧囂,多一些菩提的寧靜、超然。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曾經認為這句偈語的意思,并不難理解。在菩提樹面前,我突然覺得,真正領悟,可能要用一輩子。
在雙龍寺游覽后,吃貨們當然要去品嘗一下泰國風味。我們在一家餐廳坐下來,點了花蝦、蒸魚等等海鮮,大快朵頤。海鮮是以重量計價的,我們覺得份量十足。餐后,回酒店,在路邊招TUTU車,司機的開價也并不出格,沒有被宰的感覺。
和導游聊起自己的這些好感,導游說:
“別忘了,泰國是信佛教的國家!”
我的眼前,一下子又浮現出了菩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