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

把這本書讀了兩遍,沒看之前以為是永遠千篇一律心靈雞湯式宣言,只教你怎么保持精神的飽腹感,卻從不提應該怎么去做,翻開以后才明白是一本方法論+實踐指南。

這本書教你如何探索自己的內心,并為此找到人生的路徑,去完成它。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了解自己

開篇序章中作者列出了很多存在于各類人士身上的毛病,有恐懼感和不安全感、我現在就想得到(急功近利)、譴責和抱怨、絕望無助、人生失衡、不明白自己的定位、渴望理解、沖動和分歧、個人停滯不前。我對號入坐,大致挑出幾個存在于自身的問題。
1.恐懼,不安
2.急功近利
3.絕望無助
4.人生失衡
5.不明白定位
6.渴望理解
7.停滯不前
序章提出的九個毛病一下中了七個,我開始帶著這七個現狀閱讀,企圖在書里得到一些解決辦法。

七個習慣概論

書中寫到以原則為一切中心,以產出與產能平衡為基礎,為行事萬能準則,如自然法則一般不可打破。
人類成長和七個習慣分為三個階段: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

依賴期靠他人實現愿望,獨立期靠自己單槍匹馬打天下,互賴期靠團隊力量實現最高成就。真正獨立帶來自由,而互相依賴帶來高效能的團隊產出。獨立期對應個人領域的成功,互賴期對應公眾領域的成功,而只有個人獨立且互賴,才能做到不斷更新,旋螺式成長。

從依賴到獨立:個人領域成功

習慣一:積極主動

來自個人愿景原則,人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回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的環境。

-擁有自我思維
-擴大影響圈
即使在惡劣環境中,遭遇外界刺激,也有選擇回應方式的自由,積極的回應與消沉的回應,這點不取決于基因,心理,環境,而取決于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與獨立意識。

習慣二:以終為始
來自自我領導的原則。很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虛,得到了名利發現犧牲了更可貴的東西。因此,必須盯緊真正重要的愿景,為之付出,勇往直前。

如果你在參加你的葬禮你希望獲得什么評價?
以愿景做一份個人使命宣言,確定角色和目標,以原則為中心并付出實踐。

例:我的使命是堂堂正正生活,并對他人有正面影響,對社會有所貢獻。

我的個人宣言如下:
1.事業重要,但是家庭第一,生命是最寶貴的。
2.避免養成惡習,不斷完善自己。
4.自強自立,積極處事,維護權利,關心社會與政治。
5.我愿意參與志愿服務與慈善捐款,奉獻所能給予的改善他人生活。

為完成這一目標,我要求自己:
有慈悲心–親近人群,不分貴賤,熱愛每一個人。
激勵他人–以身作則
熱愛家庭–認真打理關系等等

習慣三:要事第一
來自自我管理的原則。有效管理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勇于對不重要的事說不!
參考時間管理矩陣,偏重第二類事物,以20%的活動取得80%的成果。
確認角色–選擇目標–安排進度–每日調整

從獨立到互賴:公眾領域的成功

人際關系的本質:情感賬戶

情感賬戶,儲存的是增進人際關系不可或缺的“信賴”,也就是他人與你相處時的一份“安全感”。能增加情感賬戶存款的,是禮貌,誠實,仁慈與信用。越是持久的關系,越需要不停儲蓄。

習慣四:雙贏思維

來自人際領導的原則。雙贏者把生活看做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角斗場。

人際交往的六種模式中,利人利己才能實現雙贏。同時保持誠信,成熟,知足的品質,才能獲得更高的信任度。
習慣五:知彼解己

來自移情溝通的原則。首先去尋求了解對方,然后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

習慣六:統合綜效
來自創造性合作的原則。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有分歧才有收獲。尊重差異,取長補短。溝通獲得信任度之后才更好尋求第三種互利道路。

自我提升和完善

習慣七:不斷更新
來自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則。人生最大的投資就是磨煉自己,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從身體,智力,精神,社會/情感四個方面來不斷打磨,形成良性循環并改變他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