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有路人看到在廊坊某公交站,一名男子對著一名幼女拳打腳踢,扇耳光、用腳狠狠地將孩子踩到地下。路人看不下去報了警。經確認,該男子毆打的女孩為自己的親生女兒。
自己的親生女兒,為什么下得去手?!
警察調查發現,該男子也曾長期毆打妻子,導致妻子與他離婚。于是他的發泄對象變成了女兒。
網上隨便一搜,虐待自己親生子女的事例不少,更有網友在天涯發帖,講述自己被虐待的悲慘童年。
曾讓人觸目驚心的燕志云事件,時隔多年都被人提起。事件太過殘酷,無法寫出來。如這位母親所愿,她的女兒被她虐待至死,她也只蹲了七年牢獄。這七年,她絲毫沒有反思悔過,反而對死去的女兒更是恨之入骨。
更讓人驚訝的是,她居然認為是死去的女兒給她帶來了霉運。
大多數人都不敢相信這些事情是真實發生的。
如果仔細分析下這類的家庭,會發現虐待親生孩子的現象大多發生在偏遠的農村和封建愚昧的家庭。父母的生存壓力大,收入低,而重男輕女的思想又比較重,家里最柔弱的孩子便成了出氣筒。
虐待孩子的父母并沒有把孩子當個人對待,而是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自己可以隨意對待TA,畢竟是自己親生的,外人即使阻撓,也可以關上門來毆打。
其實他們對待手無縛雞之力的孩童時,已經不像一個人了。
2
不太清楚什么程度才算虐待,但身邊打孩子的父母還真有。
孩子三年級時,給她報了一個數學輔導班,一同報名的還有她的同班同學。其中有一個男孩子,看起來是非常聰明的,就是活潑好動。
下課后,家長們都聚在教室門口聊幾句,老師照例也講一講孩子們的情況。說到那個男孩時,老師說,某某某非常聰明,接受能力很強,以后上課的時候不要隨意站起來和說話就更好了……話音未落,只見男孩的媽媽“啪啪”甩了男孩兩個耳光!
大家都驚訝地叫了起來,老師趕緊一把護住了孩子。那可是在一大群家長和孩子的同學面前啊!發生的太快,男孩一臉蒙圈。
后來,和男孩的媽媽聊天,提到她打孩子的事情,她很坦蕩:我的孩子,我當然可以打,但是如果是別人動我的孩子,我是不依的。
“自己的孩子可以打”,看起來是多么奇怪的邏輯,同樣是打,為什么你可以打,別人不行?就因為是自己親生的嗎?
親眼看到的這件事,并不是發生在偏遠地區,而是在各項體系都很完備的華東地區。如果不是親眼看見,我還不知道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私有物品的強盜邏輯就在自己的身邊存在。
我見到過有一個白頭發的老爺爺,端著飯碗到樓下喂孫子吃飯,結果孫子很不領情。這位爺爺破口大罵,各種臟話和“小兔崽子”不絕于耳。
有一位奶奶,面對孫女索要彩筆的請求,拳打腳踢,“你要買東西,憑什么找我要錢?”“孩子就是要打出來的。”
這些人的觀念中有一種傾向,似乎自己家的孩子,自己打罵是沒有問題的。他們從孩子出生開始,就自覺將自己當做權威。殊不知,孩子也是是一個獨立的人,需要平等對待。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傳統思想早已不適應這個年代。可還是有很多父母不知不覺延續上一代的做法。“我也是這樣長大的。”“不打不行。”
曾和朋友聊天,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她常被兩個小子弄得筋疲力盡,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也動過手。“控制不住自己”,也許是打孩子的父母共同的特點。
3
哲學大家周國平說:“為人父母是人生的寶貴經驗。……但是,我斷然否認那個揪著正在和小伙伴們玩耍的兒子的耳朵,把他強按在國王寶座上的母親是愛她的兒子。我斷然否認那個奪走女兒手中的破布娃娃,硬塞給她一枚金幣的父親是愛他的女兒。不,他們愛的是王位和金幣,是自己,而不是那幼小純潔的生命。”
為人父母是需要修煉的,從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父母只有學會自我成長,才有能力去對待孩子,幫助孩子更好成長。
首先,好的父母善于掌控自己的情緒。
作為一個母親,我對于情緒深有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忙碌,孩子的學習等,很多時候,心里像壓著一塊大石頭喘不過氣來。再遇到孩子這樣那樣的事情來煩擾,便會有發脾氣的沖動。
控制情緒長期以來成了我的必修功課,身邊的父母大多也都受過情緒的困擾。
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個情緒的ABC理論。A、誘發性事件,B、個體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心理學大師埃利斯認為,人們的情緒不是由A(事件)引起,而是由于B(對這件事的看法)而形成,從而在大腦中形成了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從而造成情緒的困擾。
父母常問自己:“孩子成績不好這件事,是導致我情緒不好的原因,還是我對成績這件事的看法引起的?”“孩子調皮,讓我頭疼,還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讓我頭疼呢?”……
跳出事件本身,反觀自己的情緒,反而能讓自己冷靜下來,再和孩子一起分析成績和行為等事情,效果才更好。
其次,好的父母善于善待自己。
很多父母,都不大能夠善待自己。就如我前文提到的男孩的媽媽,全身心都投入在孩子和家庭身上,從來沒有想到自己需要什么,也不大關注自己的健康。因此,在健康方面有點問題。
還有那些隔代老人,身在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能夠撫養子女長大成人已經相當不容易。在艱難的生活中,活著已經很不錯,有點條件全部都顧著子女,從來都想不到自己需要什么。
網絡曾流傳著一組漫畫。有孩子前,女人大包小包買的是自己的衣服,有孩子后,購物車滿滿塞塞全是孩子用品、吃穿用度。
每個父母心中都有一朵盛開的蓮花,但很多時候他們專注于孩子,而忽略了自己。
學會善待自己,也是父母必修的功課。因為你學會了善待自己,照顧好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孩子才能從你的身上學到善待自己的方法,才更有能力去照顧到別人。
最后,好的父母善于學習和成長。
還記得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嗎?“我是你爸,你必須聽我的!”
請問,為什么你是爸,就要聽你的呢?
有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生下來后,他們就是權威。這一套從上一代傳下來的習慣,卻已不適用這個社會。
父母也是要學習和成長的。學一點心理學,讓自己內心充實,有愛家人和被愛的能力;重拾自己的愛好,看一本好書,和朋友單獨去看電影,暫時從家庭瑣碎中抽離;偶爾來一次沒有孩子的旅行。
父母過好了,孩子自然就好。
4
有一個視頻,媽媽和孩子分別說說對方的特點,并給對方打分。
媽媽們都說了孩子們的缺點,如吃飯挑食、動作慢、調皮等,并分別給孩子們打了5分、7分、8分……
而孩子們卻不約而同給媽媽打了10分。
他說:媽媽的頭發很漂亮。
她說:媽媽燒飯給我吃,很辛苦。
他說:很喜歡媽媽,想要保護她。
她說:媽媽臉很好玩,捏起來像棉花糖。
他說:媽媽變老了,看到會難過。
她說……
看完視頻不禁淚流滿面。原來,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無論是怎樣的父母,都是值得滿分的。有媽媽說,感覺好內疚。
只愿父母,不負孩子所愛,用10分的精神,來回報孩子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