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目前,智能制造是一個熱得發燙的概念,上有政府引導,下有企業跟進。市場中的眾多設備廠商、軟件提供商,只要有一丁點兒的可能性,都無一例外地拼了命地和智能制造掛上點關系。實在沒有相關產品的公司也搖身一變,以智能制造集成商的身份出現在市場中。
筆者作為打工仔,先后賣身給國內某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以及某知名軟件企業,從兩化融合、兩化深度融合一路走來,也算是智能制造行業的非資深從業者了。即便如此,目睹當前智能制造行業的發展,筆者心中還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智能制造為相關行業從業者帶來了難得的個人發展機遇,憂的是在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中、在群雄逐鹿的市場競爭中,實在難以看清智能制造產業未來的發展格局,以及未來的個人發展定位。
這篇小文名為猜想,實則瞎想。只是結合筆者這些年的所見所聞,把涉足智能制造領域的企業按不同類型進行分類,并對各自的優勢、劣勢以及未來發展加以分析與預測,希望能夠在幫助自己理清職業發展規劃的同時,對其他從業者起到參考借鑒的作用。
設備廠商
概述
這里提到的設備涵蓋的范圍比較廣,包括機床、機器人、PLC等,既有適用范圍廣泛的通用設備,也有應用于特定領域的專用設備。總體來講,設備是智能制造的基礎,設備的自動化水平的高低、聯網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智能制造的實施效果。
優劣勢分析
優勢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設備是智能制造的基礎,對設備的重視程度永遠是第一位的,在工業現場應用的所有軟件系統都會或多或少地依托于設備來發揮作用。因此,設備廠商在智能制造產業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比如西門子、馬扎克等。
設備廠商的一項主要優勢在于對用戶生產工藝的了解。設備廠商在根據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設備的同時,對設備用戶的生產工藝會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而這方面的優勢使得設備廠商更容易成為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即提供設備的同時,將相關的設備監控軟件(SCADA、DNC),生產管理軟件(MES)一并交付給客戶。筆者之前參與過一家煙草企業的MES投標,當時參與競標的企業有煙草設備提供商,以及幾家規模比較大的軟件企業。盡管那家設備提供商在軟件方面的資質與其他競爭對手相去甚遠,然而最后勝出的還是那家設備提供商,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個例,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從中也能看出客戶的傾向性,即更重視廠商對于自身生產工藝的了解。
另一大優勢在于設備自身的封閉性。設備廠商對于自身提供的設備一般都會在對外的開放性上有所保留,這一點在像西門子這樣的巨頭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他軟件廠商對自身設備的集成難度,迫使客戶采用設備廠商提供的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
劣勢
在筆者看來,設備廠商最大的劣勢還是在于軟件技術水平上。除去一些很早就開展軟件業務的設備廠商,比如西門子、羅克韋爾,其他大部分的廠商在軟件技術水平上都難以與專業的軟件公司匹敵,更不用說對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技術的掌握了。
但這一劣勢又不是絕對的,設備廠商完全可以通過戰略合作的方式與軟件公司共同研發,各取所長,成為強有力的軟硬件兼備的廠商,事實上很多設備廠商已經在做這樣的事情。只要不是與那種軟件業的巨頭合作,在這樣的合作關系中,設備廠商都毫無疑問占據著主導地位。
發展趨勢分析
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
對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已經成為整個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即使是提供通用設備的廠商,目前也在積極面向具體應用場景,深入到細分行業中去,滿足不同領域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例如,機床廠商針對3C產品大批量、高效率的生產需求提供高主軸轉速、高進給速度的加工中心。
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在當前的市場競爭中,僅僅提供單一設備產品已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設備廠商正逐步由設備層向監控層、生產執行層滲透,即由提供單一設備逐步向提供軟硬件相結合的整體解決方案轉變,如數字化車間等。畢竟設備廠商是最了解生產設備,也是最有可能將設備自身的性能、設備與MES等軟件系統的協同能力充分發揮的一方。
![Uploading 數字化車間架構圖png_605384.png . . .]
軟件廠商
概述
智能制造是兩化深度融合的切入點和主攻方向,信息化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軟件廠商在智能制造市場中也同樣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參與智能制造市場競爭的軟件廠商,按照發展背景、業務特點等要素,可分為以下幾類:專業化的工業軟件公司,包括PLM、CAD、MES廠商,大型外包公司,互聯網及軟件行業巨頭。下面以這幾類公司分別做簡要介紹以及優劣勢分析。
分類及優劣勢分析
專業化的工業軟件公司
這一類公司一般會聚焦于生產制造的某個環節,如設計、工藝、生產執行等,提供的產品包括PLM、CAPP、CAD、MES等。
這類公司的優勢在于對制造業生產運營業務的掌握,他們大多在制造業信息化領域耕耘多年,對所從事領域的業務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以此形成競爭壁壘,對后來的競爭對手構建具有一定高度的競爭門檻。尤其對于國外的公司而言,其產品的技術含量要更高一些,當然價錢也相對較高。國內廠商的優勢還在于較低的售價。
這類公司的劣勢在于長期以來所從事的領域相對較為單一,僅僅覆蓋智能制造整條產業鏈的某個環節,在當前強調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背景下,這類公司的優勢領域會遭到其他公司的產品逐漸滲透。
這里要重點說一下國內的MES廠商。國內專業從事MES的軟件廠商規模都相對較小,雖然具有多年的MES建設經驗,但是考慮到MES產品的特點,即不同行業、甚至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在生產執行層面的管理都具有很大差異性,因此,大多數MES廠商都只是在各自擅長的某幾個行業有競爭優勢,難以提供適用范圍更廣的MES解決方案,也就很難做大。這類企業在面對后續市場進入者的競爭,并沒有足夠寬廣的護城河,因而處境并不是很好,很多時候是依靠價格戰在市場中搏殺,完全沒有自己所標榜的制造業信息化專家的氣勢。
大型的外包公司
這類公司很多是從事對日、對歐美業務起家,規模比較大。在國內軟件市場競爭中,以客戶個性化定制的項目開發為主,也會有一些行業解決方案,一般沒有自己的產品。
這類企業的優勢在于擁有成熟的項目管理體制,能夠保證項目的建設質量。同時,具有一定的大型企業客戶資源,為進入智能制造市場提供便利條件。此外,這類企業在業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這也會為自身爭取到與大型設備廠商或者制造業企業合作的機會。
劣勢在于對生產制造相關業務的了解相對較少,這也是與企業自身的基因及發展歷程有關。這一劣勢的彌補需要項目的積累以及發展模式的轉變,即由做項目的心態改變為做產品的心態,同時組織結構也需要調整,要培養大量的熟悉生產制造業務的咨詢人員,使企業快速成長為能夠提供“業務咨詢+軟件系統”的廠商。此外,這類企業的另一個劣勢是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沒有技術優勢,因此,很難爭取到與有相關需求的大型制造業企業、設備廠商合作的機會。
互聯網以及IT業巨頭
互聯網以及IT業巨頭需要不斷追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紅火的智能制造領域恰好為其先進的技術提供新的應用場景。
這類企業的優勢在于技術(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以及影響力。
劣勢在于對生產制造業務的了解與掌握。制造業與互聯網有很大不同,它距離日常生活相對較遠,非從業人員會對生產運營業務感到非常陌生。但這一劣勢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歸根結底還在于有沒有這樣的人才,如果下定決心要在智能制造領域有所作為,那么依托這些大公司的平臺,很快就會完成團隊的建設。
這里需要提一下SAP。SAP在制造業企業中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很多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的ERP系統都是SAP提供的,而且SAP-ERP中提供了一些與生產執行相關的功能模塊,目前SAP也已經開始提供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而不僅僅局限在ERP。SAP的優勢在于它在企業界的影響力,以及多年來對制造業企業生產運營業務的理解與掌握,這方面的優勢使SAP很容易將自身的產品從計劃層(ERP)向執行層(MES),甚至設備監控層擴展。
發展趨勢分析
在眾多科技企業紛紛涉足智能制造領域的局面下,未來的發展格局會是什么樣子呢?
市場會被進一步細分,大公司、科技巨頭們依靠自身的技術優勢以及影響力,會向制造業領域的高端客戶,即盈利能力強的行業率先發起進攻,快速跑馬圈地,并且會在制造業紛繁復雜的個性化需求中,尋找共性需求,向著產品化或通用解決方案的方向努力,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因此,智能產品、智能服務、智能運營會是大公司的主戰場,同時,高端制造業的智能制造升級也是這些大公司的必爭之地。
對于小公司、技術優勢不明顯的公司,如外包公司,未來可能的路線就是走小眾市場,深挖細分市場的客戶價值,產品化的路線恐怕不容易走的通,更多的是做項目,每個項目都有比較大比例的開發工作,賺一些辛苦錢。重點開拓一些中低端制造業的市場,而這些市場由于其利潤率不高,難以支付大公司高昂的產品費用,是大公司無法涉足的領域。這樣的軟件公司未來在智能制造市場中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弱,隨著設備廠商逐漸向MES等軟件產品的滲透,缺乏對具體生產運營業務的了解將會成為制約業務開展的瓶頸。未來可能的解決之道是與設備廠商、或者有影響里的大型制造業企業進行深度合作,綁定在一起,成為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進行市場開拓。有重量級合作伙伴做實力背書,對于市場開拓方面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上述的合作關系中軟件企業將處于弱勢的地位,利益分成也會相對小一些。
咨詢公司
概述
這里提到的咨詢公司主要指從事精益生產管理咨詢的公司。在筆者與制造業客戶接觸的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了企業從精益改善的重視與渴求,在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精益改善在制造業企業中的重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工廠的生產管理人員可能對先進的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不是特別感冒,但是一提到精益思想,一定會引起他們的共鳴,甚至有企業堅定地把精益放在智能化升級改造之前進行。事實也確實是這樣,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管理基礎,才能使信息化、智能化的投入發揮最大的作用。
優劣勢分析
從事精益改善的咨詢公司,其優勢如上文中提到的,是制造業企業對于精益管理的日漸重視,精益的核心就是消除浪費、提升質量與效率,這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不謀而合。而且精益改善對于提升效率而言,又是投入成本相對較低的一種方式,不需要上設備、上信息系統。因此,精益改善的咨詢市場未來必將更加紅火。
至于劣勢方面,由于對這樣的咨詢企業了解的還是不多,所以暫時還提不出來,可能主要的不利因素就是目前這方面的市場還沒有完全培育起來,咨詢公司需要面對的是如何更加高效地為廣大制造業企業布道、洗腦,迅速培育市場。
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咨詢公司可能會與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建立緊密合作的關系,雙方能夠形成優勢互補的關系,共同完成市場的開拓——咨詢公司前期布道,解決方案廠商隨后跟進、完成系統建設。
制造業企業
概述
這里提到的制造業企業主要針對大型制造業龍頭企業,在制造業有相當影響力的企業。這些企業往往較早開展了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隨后利用自身智能制造改造升級的經驗,輔之以在業內的影響力,將成果進行轉化成適用于所在行業的解決方案,進行市場推廣。其實,這一現象并不少見,很多專業化的軟件公司就是從一些大型企業的信息化部門剝離出來的。
優劣勢分析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優勢在于行業影響力,對生產運營業務的掌握程度以及來自生產一線的實實在在的經驗與成果。這種企業在做市場推廣時,往往與其他制造業企業非常有共同語言,因為大家背景相近,都是來自生產第一線,因此,市場宣傳效果比較好,尤其是針對自身所在行業的客戶,在打單時的優勢非常明顯。
但同時,劣勢也非常明顯。首先是技術方面,這些企業的人員往往對生產業務非常了解,但是信息化技術、自動化技術的功底相對較弱,這也正常,畢竟之前一直是做甲方的嘛。當然,這一劣勢完全可以通過與其他軟硬件廠商的合作來彌補,不是太大的問題。其次,由于這些企業的人員常年在自身行業內部工作,對于其他行業的情況并不是十分了解,尤其在自身多年的經驗難以復用的情況下,快速學習能力會成為最大的考驗,這也成為他們能否迅速占領其他行業市場的瓶頸。
發展趨勢分析
在智能制造的市場競爭中,制造業企業具有很大的優勢,將企業自身作為成功案例進行推廣的方式極具說服力。隨著業務規模的逐漸擴大,會吸納更多的技術人才、咨詢人才的加盟,彌補團隊結構上的短板,實力會進一步增強。
未來智能制造市場的執牛耳者
未來誰會占據智能制造市場的制高點,在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呢?
如果排一個座次的話,個人認為應該是設備廠商,IT業巨頭,制造業企業,其他公司。
設備廠商更容易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只要逐步建立起自身的軟件團隊即可。IT業巨頭的技術優勢永遠都是市場所需要的,也會成為知名設備廠商、制造業企業的合作伙伴。制造業企業能夠涉足的范圍可能主要還是以各自所在的行業為主,跨行業拓展市場難度比較大。
上述推斷僅僅是從筆者個人有限的閱歷得出的,實在難以稱得上有價值的結論。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市場的競爭波詭云譎。但是,有一點應該是肯定的,未來,在智能制造領域,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像互聯網行業那樣一統江湖,百家爭鳴是大勢所趨。
至于個人如何定位,還是要做復合型人才(貌似這是一句廢話,呵呵)。從這幾年的經歷來看,智能制造行業涉及的內容很廣,自動化、信息化、精益等等的知識都要有所涉獵,對于售前技術支持人員來說,要求還是蠻高的。目前能夠做的也只能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充實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