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代“老流氓”在《紅樓夢》大觀園原型里的食色人生

《隨園食單》:一位清代“老流氓”在《紅樓夢》大觀園原型里的食色人生

文/方木魚

南京隨園菜與曲阜孔府菜,北京譚家菜號稱中國最有名的三大官府菜。私房菜是指無牌照、無跑堂、無固定菜單,惟獨廚師有手藝的小眾菜肴。文人菜則是中國所獨有的飲食文化現象。《隨園食單》所記隨園菜是難得的集官府菜、文人菜、私房菜于一身的菜肴。

講隨園食單之前,有必要講一講袁枚其人。

袁枚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一生想得通,玩得轉,吃得開,所以也活得久。當然,袁枚也很有爭議。與袁枚同列“乾隆三大家”的清代詩人趙翼曾說他“前身是怪,年老成精”、“鄉覓溫柔,不論男女”,“雖曰風流班首,實乃名教罪人”。梁啟超譏他“臭腐”,譚獻稱他“文妖”,也有人說他是一個千年帝制的逆子、棄臣與叛徒。袁枚做過不少荒唐事,風流事,離經叛道之事。僅記錄在冊,有據可查的,就有這么幾件。

乾隆十三年冬,袁枚三十三歲。這一年,他的父親亡故,袁枚辭官養母,在南京買下康熙年間隋姓江寧織造的私家園林,易“隋”為“隨”,命名“隨園”,世稱隨園先生,晚年自稱隨園老人,倉山叟。隨園“滿園都有山,滿山都有書”,更奇之處在于隨園不設圍墻,“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看四時花”,任由出入。這份心胸,在十八世紀的清朝,驚世駭俗。然而隨園雖處江湖之遠,其地位卻足以令朝中大臣拜訪時在距隨園數里外的紅土橋下馬,甚至后來的林則徐在袁枚死后多年造訪隨園,仍循舊例,下馬步行。

袁枚一生妻妾眾多,據《隨園軼事》記載,“美人下陳,殆不止十二金釵”,并廣收女弟子。袁枚發妻王氏婚后不育,袁枚就“有官不仕偏尋樂,無子為名又買春”,打著生兒子的幌子到處物色美嬌娘,幾乎每隔三四年就娶一房小老婆。直到六十二歲時,鐘姬才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取名阿遲。六十七歲時,娶吳七姑。八十歲后,娶蘇州人周姬。

袁枚是錢塘人,《隨園詩話》載,因仰慕南齊錢塘第一名伎蘇小小,袁枚毫不避嫌,竟取唐人半句詩,刻了一枚“錢塘蘇小是鄉親”的印章,不僅如此,時值一位尚書過南京,慕名向袁枚討詩集,他竟將此印蓋上,尚書不悅,袁枚則說:“誠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蘇小,不復知有公也。”因一歌妓而開罪當朝尚書,也只有袁枚做得出來。

袁枚愛狎妓,經常“吃花宴”。他自述有一次和一位陳姓太守在蘇州“吃花宴”,陳太守一時忘情,賦詩曰:此地若教行樂死,他生也不帶愁來。結果不到兩年,陳太守果真死了。更有甚者,袁枚在《小倉山房尺牘》中自述曾路遇一因賭錢被押解去縣堂的年輕理發匠,“嫣然少年,饒有姿媚。”袁枚遂以理發之名讓縣令將此犯送自己家中。及至近身相視,才覺此人長相平平,又讓縣令派人將其他領回。撇開袁枚的龍陽之好,斷袖之癖不說,以一個退職縣官將現任縣令玩弄股掌之上,袁枚的政治能量,可見一斑。

袁枚愛寫日記,不長,短則數十字,長則百余字,頗類今日流行的微博體,所記也多是每日游玩,一日三餐所食何物。如乾隆五十九年二月初八日:“午后食芋頭,葆齋烹徽州茶,霞裳含之甚甘,共談至二鼓而別。夜來雨達旦,睡頗安,而吐痰甚多。”又如乾隆六十年二月初三日:“晚擾吟香,飯菜甚佳,以雞粥、海參為最。吟香之陳郎頗佳。德公差人送賀儀,一封一百。張碧川送蕭美人點心十簍。”再如同年二月十一日:“拜縣令曹公、徐湘圃、秦教官,到張方伯處上祭,同香巖吃張方伯面。晚吃秦教官飯,菜甚佳。座上客為曹公、徐公及香巖。”讀其所記,十足一個文壇吃貨。

袁枚一生活了八十二歲,歷經康、雍、乾、嘉四朝,“老而不死是為賊”,想必袁枚生前也肯定被人罵過“老不死的”。晚年袁枚還干過一件另類的事,作詩自挽。76歲時,袁枚身體大不如前,他自認死期將至,于是寫自祭文、自作挽歌《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體,不限韻》,并邀其好友為他寫挽詩:“久住人間去已遲,行期將近自家知。老夫未肯空歸去,處處敲門索挽詩”。結果這年除夕,袁枚發現自己并未死去,高興地聲稱自己要改名“延年”或“更生”,又寫了《除夕告存戲作七絕句》。

以今天的眼光看來,袁枚那些劣跡斑斑的罪狀根本都不是事兒。相反,袁枚倒是個頗有幾分魏晉遺風的性情中人。他曾說,盧杞一個小老婆也沒有,依然是小人,而謝安挾妓東山,依然堪稱君子。更何況,連圣人都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話。《圍爐夜話》中說:“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終古少完人”。袁枚算不上小人,但他至少比偽君子多了幾分坦誠,喜歡就是喜歡,絕不遮掩。

中國人愛吃,會吃是有歷史淵源的,早在《周禮》中就有周天子食蟹的記載,文人愛吃會吃的則有自號“老饕”的蘇軾,《紅樓夢》里的茄子自不必說《金瓶梅》中來旺兒媳婦惠蓮能用一根柴禾燒豬頭更是一絕。比袁枚早一百年的李漁在《閑情偶寄》里說自己嗜蟹如命,“每歲于蟹之未出時,即儲錢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為命,即自呼其錢為‘買命錢’”,著實與袁枚有得一拼。

且讓我們來勾勒一下袁枚的形象,他目戴洋人進貢廣東巡撫的紅毛國新款眼鏡,身穿陜甘總督奇麗川送的猞猁皮袍,身上噴灑西洋貢品古刺香水,懷揣金表,手玩古玉履,兩天染一次美髯,每天清晨要喝一杯惠泉水沖的武夷茶,早餐則吃一碗鰻面與幾片蝦餅,喝酒則非名瓷、白玉、犀牛、玻璃杯盞不可盡興。家藏當世最大的大理石桌面,上面陳設三十余面西洋鏡,最大的一面乃浙江巡撫張松國所送,縱橫七尺有奇。名下隨園有一百余畝田產與養殖場,雜役農夫三十余人,有工程部主管龍武臺,廚師長王小余,財務總管汪芝圃,方甫參,女廚師兼花匠阿招等。而袁枚每天的主要任務則是載美人以巡游,吃喝玩樂,吟詩題字,所到之處,盛況空前,具體畫面可腦補今時今日日天王巨星的演出排場。難怪詩人趙翼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忍不住調侃他“占人間之艷福,游海內之名山。人盡稱奇,到處總逢迎恐后;賊無空過,出門必滿載而歸”了。

袁枚交游甚廣,能和隨園老人攀上關系的,基本“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正因為此,袁枚對江南的諸多美食,尤其私家拿手菜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席上嘗多品,筆端美味濃”,信手拈來,皆成文章。袁枚曾坦誠自己好詠、好吃、好色、好錢、好游、好友、好花鳥泉石。每遇佳肴,必命家廚登門求教,“以轎迎其女廚來園制造”,畢四十年之功于一役,便有了著名的《隨園食單》,在他的主廚王小余死后,袁枚傷心之余,甚至寫了一篇《廚者王小余傳》,“每食必為之泣”。

作為文人菜譜,《隨園食單》不是第一本,也不是最后一本,卻是流傳最廣的一本。蓋因其他菜譜多是看得做不得,做得吃不得,而袁枚的《隨園食單》,卻可看,可做,可食,以其浪漫性和條理清晰的廚藝講解成為最可信賴的古代食譜。開篇提出“學問之道,先知而后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闡述了二十項烹飪基本準則,包括選料、配搭、火候、器具、時節等方面,做菜先言須知單和戒單,闡述烹調基本原則,后按食材開列海鮮、江鮮、特牲等單,立意自高一籌。食譜中各樣菜式做法均有記載,多可遵廚囑而成菜,如燕窩、涼拌海參、雞粥、八寶豆腐、鱔絲羹等。雖有不符合現代人口味的,如栗子炒雞,用油二兩爆雞,再用油一小杯煨,用油太多,終是少數。袁枚愛吃豆腐,傳說是因為他長期患有牙齦炎,也不乏性事過頻,虛火上升之故。有些菜做法不詳細,如程立萬豆腐“其腐兩面黃干,無絲毫鹵汁,微有車螯鮮味。然盤中并無車螯及他雜物也”,只可惜“不及向程求方,程逾年亡”,徒留神往之情。除了豆腐,袁枚還愛吃豆芽,開吃“芽菜”之先,三百年后這一因生長周期短、無農藥化肥、生長旺盛期營養價值高的食用芽菜風潮菜風靡歐美、日韓。

書是全彩圖文版,評是經典到位止。《隨園食單》,事關食色,地點江南,紅樓夢大觀園的原型,再現十八世紀康乾盛世風流才子袁枚四十年的吃貨生涯。每一個會做菜不會做菜的家庭主婦,每一家飯店的大廚幫工,每一個自詡文化精英的文壇吃貨,都該讀一讀《隨園食單》。袁枚著完此書后,曾有一首自嘲詩:“吟詠余閑著食單,精徽仍當詠詩看,出門事事都如意,只有盤餐合口難。”閑書不閑,讀食單亦如讀詩,不亦快哉?

原文:

鰒魚

鰒魚⑴炒薄片甚佳,楊中丞家削片入雞湯豆腐中,號稱“鰒魚豆腐”,上加陳糟油⑵澆之。莊太守用大塊鰒魚煨整鴨,亦別有風趣。但其性堅,終不能齒決。火偎三日,才拆得碎。

注釋:

⑴鰒魚:即鮑魚。

⑵陳糟油:從陳年酒糟中提取香氣濃郁的糟汁,再配入辛香調味汁,精制而成。

譯文:

鮑魚的最佳吃法是炒薄片,楊中丞家把鮑魚削成片放入雞湯豆腐中,號稱“鮑魚豆腐”,上面再澆上陳年糟油。莊太守用大塊鮑魚煨整鴨,也別有風味。但鮑魚肉質堅硬,單靠牙齒是咬不動的。要用火煨三天,才能燉爛。

延伸閱讀:

古今鮑魚不同義。古人通常把整體腌制曬干的臭咸魚和咸魚干統稱為鮑魚,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始皇病死于沙丘,秦二世秘不發喪,“令車載一石鮑魚”,以掩蓋尸體臭味,這里的鮑魚即指腌魚。《顏氏家訓》中說:“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明朝后,人們多稱鰒魚為鮑魚。明末周亮工《書影》指出:“鰒魚出膠州,音撲,今皆呼鮑。”鰒魚,又稱石決明肉、鏡面魚、明目魚、九孔螺,《廣志》解釋道:“鰒,無鱗,有殼,一面附石,細孔雜雜,或七或九。”

鮑魚多產于山東沿海,屬原始海洋貝類,單殼軟體動物,傳統名貴食材,被稱為“海洋的耳朵”。

名家雜論:

上等宴席稱“參鮑翅”。“參”即海參,“翅”指魚翅,鮑”則是鮑魚。鮑魚入饌已兩千余年,被譽為海味之冠,有餐桌上的軟黃金之稱呼。歷史記載王莽、愛吃鮑魚,《漢書?王莽傳下》:“《漢書·王莽傳》所記:“莽軍師外破,大臣內畔,左右亡所信,莽憂懣不能食,亶飲酒,啗鰒魚。”王莽事將敗,愁得吃不下飯,唯飲酒啖鮑魚。

古代以山東沿海開發鰒魚最早,《本草衍義》說“登、萊州甚多”,史稱“登萊鰒魚”。周亮工《書影》記載了山東海民捕捉之法:“膠人言,鰒生海水中亂石上,一面附石,取者必泅水,持鐵鏟入,鏟聚觸,鰒不及覺,則可得;一再觸,則粘石上,雖星碎其殼,亦膠結不脫。故海錯惟此種最難取。”清人王士祿曾說萊州海民:“海上取鰒魚,隆冬赤腳凌寒澌而入”。唐以后,江南人不再依賴北方輸入,轉從本地海域采捕,皮日休云:“君卿唇舌非吾事,且向江南問鰒魚。”

北宋元豐三年,50歲的蘇軾起用登州(今山東蓬萊)太守。第一次見到大海的蘇軾五日后被宣還朝為官。蘇軾有感于民間疾苦,上疏皇帝《乞罷登萊榷鹽狀》,免除了登州萊州的鹽稅,直至清朝。所以有了“五日登州府,千年蘇公祠。”的美談。在魯菜發祥地,蘇軾有幸品嘗了鮑魚,并寫了一首近三百字長詩《鰒魚行》,認為鮑魚一出,無菜爭鋒:膳夫善治薦華堂,坐令雕俎生輝光。肉芝石耳不足數,醋芼魚皮真倚墻。

明代,遼寧海域亦產鰒魚,陳絳《辨物小志》有鰒魚“生遼東金、復等州”之說。至此南至廣東,北抵渤海,皆食鰒魚。清朝宮廷中已有全鮑宴,沿海各地官員朝圣,多進貢干鮑,一品官進一頭鮑,七品吏貢七頭鮑,以此類推,鮑魚等次與官吏品位掛鉤,可見鰒魚價值。

鰒魚可鮮食,亦可干制。干鮑吸收日光,蒸發水分,而味道濃縮,比鮮鮑更珍貴,鰒魚產山東和廣東海岸,隨園位于南京,袁枚吃到的多是干鮑。所以袁枚認為鮑魚的發制極為重要,先要用水泡軟,“火偎三日,才拆得碎”。

原文:

粉蒸肉

用精肥參半之肉,炒米粉黃色,拌面醬蒸之,下用白菜作墊。熟時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見水,故味獨全。江西人菜也。

譯文:

選半肥半瘦豬肉,用米粉炒至黃色,拌上甜面醬一起蒸,肉下面墊白菜。蒸熟后不但肉鮮美,菜也味美。由于不加水,因此味道齊全。這是江西人的一道名菜。

延伸閱讀:

粉蒸,是將主料加工成塊、片狀,與炒過的粳米或糯米拌勻,加調味料和湯汁,裝入器皿中蒸制成菜。粉蒸肉多選用五花豬肉,切片,與炒米粉及醬油、甜面醬等拌勻,上籠蒸數小時,肥而不膩,清香酥軟。

講究的炒米粉須將粳米和秈米各半,摻以八角、山奈、丁香、桂皮同炒,冷卻后磨成粗粉,如此制作的粉蒸肉,糯而清香,有肥有瘦,米粉油潤,五香濃郁。

名家雜論:

每個省市都有各自代表菜,比如北京是烤鴨,遼寧是豬肉燉粉條,而江西的代表菜是粉蒸肉。但是全國各地皆有粉蒸肉,較有名的除江西外,還有湖北“沔陽三蒸“之一的粉蒸肉,河南丁氏粉蒸肉,杭州荷葉粉蒸肉。

粉蒸肉始于清,盛行于民國,這道菜是才女張愛玲最好的“那一口”,她曾說,上海女人像粉蒸肉,廣東女人像糖醋排骨,在小說《心經》中,許太太對老媽子說,“開飯吧,就我和小姐兩個人,桌子上的荷葉粉蒸肉用不著給老父留著了,我們先吃。”

在魯西北的京杭運河故地,也有粉蒸肉,做法與袁枚所述類似,只不過袁枚說“下用白菜作墊”,在這里換成能去腥氣和油膩的蔥絲姜絲,效果更佳。舊時拉船的船夫過往的商人,每天早上往往要吃上一碗,才有力氣拉纖或者趕路,由于其肥而不膩的特點,這一早餐吃肉的傳統一直流傳至今。

蕭美人點心

儀真南門外,蕭美人善制點心,凡饅頭、糕、餃之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譯文:

儀真南門外,有個號稱“蕭美人”的女點心師善于做點心,像饅頭、糕、餃這些,都做得小巧可愛,色白如雪。

原文:

陶方伯十景點心

每至年節,陶方伯夫人手制點心十種,皆山東飛面所為。奇形詭狀,五色紛披。食之皆甘,令人應接不暇。薩制軍云:“吃孔方伯薄餅,而天下之薄餅可廢;吃陶方伯十景點心,而天下之點心可廢。”自陶方伯亡,而此點心亦成《廣陵散》矣。嗚呼!

譯文:

每到年節,陶方伯夫人便會親手制作十種點心,都是用山東精面做成。奇形怪狀,顏色豐富,吃之甘甜,品種多得令人應接不暇。薩制軍說:“吃孔方伯的薄餅,天下薄餅都可以不吃了;吃陶方伯的十景點心,天下點心都可以不吃了。”陶方伯死后,這些點心也像《廣陵散》一樣失傳了。唉!

名家雜論:

蕭美人,清乾隆年間著名女點心師,人稱蕭娘,中國古代十大名廚之一。清人吳煊詩曰:“妙手纖纖和粉勻,搓酥糝拌擅其珍;自從香到江南日,市上名傳蕭美人。”儀征當地史料介紹,蕭美人住大碼頭河西街,生于乾隆8年,逝世于嘉慶元年,獨門長女,少年時家道小康,其父承祖業兩家茶食店,其父在茶食店作坊里招了一個忠厚老的落魄書生為婿。

蕭美人25歲那年,鄰居失火,殃及其家,父母燒死,丈夫殘疾。為生計而拋頭露面,親自擺攤賣糕餃、茶點。乾隆帝曾親派官吏到蕭美人糕餃店定購2000件分為后宮貴人、皇妃品嘗,蕭美人糕一時成風。

乾隆五十九年重陽節前夕,袁枚特派人到儀征購蕭美人點心八種,3000件,船運南京,運送途中遇上大風,整整受阻三天才到,可幸點心并末受損,袁枚以1000件贈江蘇巡撫奇豐額。奇豐額贈詩“酒冷燈昏夜未央,山人忽餉美人香。三千有數君留半,八種平分我盡嘗。山月不催人影去,江風猶帶指痕香。紅綾捧出饒風味,可如真州獨擅長。”袁枚回詩,前有小序:“麗川中丞監視秋闈,枚以儀征蕭美人點心奉獻,蒙詩作謝,賦此以達。”詩云:“說餅佳人舊姓蕭。良朋代購寄江皋。風回似采三山藥,芹獻剛題九日糕。洗手巳聞房老退,傳箋忽被貴人褒。轉愁此后真州過,宋嫂魚羹價益高。”

不僅如此,時人知道袁枚喜歡蕭美人點心,也多應酬相送,在袁枚日記中就有多處關于蕭美人點心的記載,如初三日的日記中就有“早張碧川、王南屏來船……張碧川送蕭美人點心十簍。”以及初四日“富春樓小旦,聞在嘉興,記問胡黃海。蕭美人點心,托碧川寄回隨園。”

趙翼吃過蕭美人糕點后,亦有贊詩:“一拔成家動貴游,遂憑食譜姓名留,蘇東坡肉眉公餅,此女公然另出頭。”又曰:“出自嬋娟乞巧樓,遂將食品擅千秋。蘇東坡肉眉公餅,他是男兒此女流。”乾隆57年,原揚州知府,時任山西布政使謝啟昆吃過了蕭美人糕后,賦詩云:“綠揚城郭蓼花津,饾饤傳來姓字新。莫道門前車馬冷,日斜還有買糕人。”

蕭美人點心,和其人美、糕點好吃不無關系,但當時文人雅客甚至乾隆帝的青睞也為其傳播增色不少。到蕭美人50歲那年,當年的小作坊,以發展成為雇傭七八十人糕點師傅的大鋪面了。

附錄:

《隨園食單》

著者:〔清〕袁枚

編著:王剛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第一版

書號:978-7-5399-8829-0

定價:52.80元

頁數:392

字數:412千字

開本:16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4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95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6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35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1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01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4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88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4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8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4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5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7評論 1 287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6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3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伊 尹 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圣”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而不衰。 伊尹曾輔佐商湯王建立...
    陌初心閱讀 1,646評論 0 1
  • 老家,前段時間我老家看看,依舊鄉間的小路,不變的風景,兒時的戲喜的小河,回憶起快樂的童年,心中無比感慨,時間去哪里...
    風吹鈴閱讀 215評論 0 1
  • 其實我很怕太安分你忽略我心聲其實我更怕不夠狠你辜負我溫順寧可冷血到負盡世人癡迷你一生若得不到便無情無義放肆地殘忍何...
    張小馬閱讀 349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