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大學,我的人性得到了極大的釋放。何出此言呢?結束壓迫的高三,遠離父母,時間自由,金錢自由,就此過上了刷劇和聚餐的奢靡生活。此種釋放的最大的表現就是在大一上學期結束時,長胖了10斤甚至更多,我至今還記得站在體重秤尚看到那個數字的感覺——腦子像是被撞了一下,嗡的一聲!
焦慮之下,我便加入了豆瓣的“過午不食”小組,期待通過不吃飯來實現減肥。每天做著假期后搖身一變成為Sexy girl回校后亮瞎大家的白日夢。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狠狠的失敗后,3月開學,我下定決心好好運動減肥。
先放一張圖。然后談談,除了馬甲線,我還從健身中得到了什么。
一,如何開始
一般來說,人想要改變某種現狀,是因為受到了刺激。刺激的猝不及防,使人迫切想要改變。急切的心情下,你可能會設定一個過高的目標,這個目標遠遠超出你的能力范圍,去執行這個計劃,帶來的是無法完成的挫敗感。就像我加入“過午不食”小組,過午不食對于保持一天三頓飯飲食習慣長達20年之久的我,絕對是一個生理上的巨大改變,那么遭遇失敗的可能性是十分高的。所以,對于改變,目標要切實可行
對于健身,怎樣的目標算是切實可行呢?健身入門真的需要一個計劃嗎?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得區別討論。
如果你有經濟能力,那么最好的方法是找個靠譜的教練,讓專業的人解決專業的事。在正規的健身房,進行身體評估,確定合適的目標,再進行訓練。私教并不是要請一輩子的,只要你認真好學,差不多一年下來,你就可以自己訓練了。
但,如果你沒有經濟能力或者是自學崇尚者,這個問題就要另行分析了。
健身需要切實可行的計劃,但是對于健身入門,計劃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一,作為一名健身小白,沒有知識儲備也沒有能力去制定一個較為科學的計劃,二,個體差異很大,不能保障別人的成功模式能夠完全復制,三,實踐是檢驗計劃可行否的根本方法。所以,在健身這,實踐先行,一切都先動起來再說。
3月份開學,我決定每天跳一套鄭多燕有氧操,沒有很強的功利心,只想堅持看看,結果很容易的做出了第一步改變。在堅持了30天之后,身體素質有了明顯的改善,而一套鄭大媽也已經不能滿足我,便又增加了晨跑項目。如此一天兩練堅持了再一個月后,我的體型已經有了不小的改善。
所以,健身入門,不必一切都考慮周全后才出發,實踐先行,當你感到身體喜人的變化后,就會產生更大的動力,慢慢地進行知識儲備,總結經驗,更新計劃,再實踐,再反饋,循環往復。在擁有健康和性感的同時,也更加了解自己,增強自我認同。
也許會有人質疑說,健身入門更需要一個好的開始,如果亂計劃亂執行搞垮了身體豈不是得不償失,我承認這是有道理的,但是在此想強調兩點。
計劃和執行的關系
任何一個新的開始或者改變,最重要的都是執行而不是計劃。過度強調計劃的完美性,非但不會幫助你達成目標,反而會拖延你前進的腳步。畢竟,行動才是實實在在的開始,思考的再周全再掙扎也只是停留在腦子里的想法。而對于一個新的領域,以你目前的視野無法看清的情況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走兩步試試。
美國密執安大學教授卡爾.韋克曾經講述過一個奇妙的實驗:把一群蜜蜂和蒼蠅裝進同一個玻璃瓶里,將瓶子橫著放平,讓瓶底朝著窗口,看他們會有什么結果?蜜蜂不停地圍在瓶底附近,沖著光源,一次一次地撞擊瓶底,企圖出去。而蒼蠅卻不管光源,一通亂飛亂撞。結果是不到兩分鐘蒼蠅就逃出去了,而蜜蜂在一次次的撞擊下累死了。
蒼蠅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它們不“一根筋”,不斷地試錯、冒險。對于初到一個領域,使用蒼蠅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健身亦然,在入門階段,要像蒼蠅一樣一通亂撞,才能找到門。至于進門以后,那又是新的領域,我下面再說。
反思是執行的矯正器
計劃是意識領域,執行是實踐領域。正因如此,在執行的過程中,反思就顯得特別重要。試想剛開始接觸健身,小小白一個,如果對實踐反饋不進行深刻的反思,要么偏離軌道要么半途而廢。
那么在具體實踐中,如何做呢?
1,目標切勿不切實際
拿我自己來說,從“過午不食”到”鄭多燕減肥操“就是確立了一個較為合理的目標。
2,關注過程
追求改變的人往往想要迫切看到結果,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的關注點只在結果上,那么除了徒增焦慮外,對于達成目標沒有任何意義。當時,我和室友一起做減肥操,我們都很想瘦,她總在說,“唉,怎么還不瘦!”我總在說,“只要咱們堅持了,一定會瘦!”現在看來,這的確是兩種不同的視角,一個關注結果,一個關注過程。事實也證明,第二個月起,我們就沒有再一起運動過了。
3,抓住問題的機會,及時深入
執行不是傻堅持,在執行的過程中要注意抓住“問題”,繼而深入思考再反饋到實踐上。比如,當做完減肥操,第二天大腿酸疼,大腿酸疼就是個”問題“,那我就會抓住這個機會,去搜索——這是正常的嗎?為什么會這樣?我應該怎么對待它? 實際上,酸疼是運動后的乳酸堆積,一般來說都是正常,尤其是當你很久沒運動或者進行力量訓練的時候,你可以通過拉伸和按摩來減少乳酸的堆積和乳酸的排泄。而當下一次問題冒出來的時候,仍舊按照之前的模式,深入思考并反饋到新的實踐中去。這一點并不容易做到,因為人們普遍不愿意面對問題和痛苦,或者不愿意面對錯誤。但是正如達里奧在《原則》里所講,“要全力利用好直面現實的過程,尤其是在和困難障礙斗爭時的痛苦經歷,從中竭力吸取教訓,這樣定能更快實現目標。”
二,怎樣篩選信息
接觸健身嘗到甜頭以后,我對健身知識迫切渴求,關注了許多健身大V,每天貪婪的吸收。但后來,卻發現有許多不同的觀點甚至相悖的結論,我十分困惑,不知道該信誰的。這個時候,我想起李浩軒說過的一句話,“要想真正的改善身材,要知原理,求甚解。”
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面對如此繁雜的信息,需要去思考該結論的得出是否有真實的事實根據,是否有嚴密的邏輯推理。而甄別健身知識和商業營銷,是需要不斷思考和積累才能形成的智慧。
我的做法是,閱讀專業書籍,泡在健身圈,不關注賣衣服的健身網紅。專業書籍知識系統,泡健身圈,增加概念攝入;不關注買衣服的網紅縱使簡單粗暴卻很有效。
三,以什么心態面對健身網紅
健身以來,我在微博特地設置了一個分組——#健身的姑娘們#,這里的博主比我大不了幾歲,卻有著性感的身材。我曾經執著于向她們討教飲食和訓練計劃。但如今想想,這些東西都極其個人化,身體系數如身高、體重、脂肪和肌肉含量的不同,地域以及個人癖好的差異等等。所以計劃千千萬,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于我而言,她們的存在,的確是榜樣,是提醒我,有人通過努力與付出,通過幾年如一日的堅持,能在自己的條件范圍內,最大化的健康和性感。我要學習的是她們做事情的品質,而不是一味效仿計劃,更不能強求一樣的sexy?body.她們存在的意義,是給了我一種可能性。這種感覺,就像是你在讀書的時候發現別國的人,甚至幾百年前的人也曾有過和你一樣的迷思。你們是路上的同行者,這種“你不是一個人”的歸屬感在自我成長的日子里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
四,怎樣看待堅持和失敗
胖子不是一天吃成的,想要健康地減少脂肪,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必然要經過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
截至大一下學期,塑身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但在暑假我就復胖了。原因很簡單——每天吃吃吃,運動量又跟不上,自然要堆積脂肪。深刻的反思后,我決定好好學習營養知識,于是買了范志紅老師的全套書籍,關注范老師等營養師的微博,再一輪的知識轟炸,飲食算是走上了正軌。
后來,大二寒假經過健身房的第一輪系統增肌,回到學校后,飲食稍微一控制,脂肪就刷刷地掉,我這才算認識到肌肉的力量!至大二暑假體能和體型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這堅定了我暑假進行系統減脂計劃的決心,我要乘勝追擊!但是這次我用力過猛,導致運動過度,全身炎癥,渴望甜食,后來又趕上旅行,胡吃海喝的腐敗生活,我又復胖了。這一次明顯感覺長在身上的全是肥肉,就在骨架外面掛著,一層,肥膩的脂肪。我十分不安,甚至對運動和飲食有些恐懼,提不起興趣,晚上躺在床上,摸著肚子上那一圈,我會默默地流淚,心想,我這么努力,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果?
自憐自哀了半個月后,炎癥也完全消掉了,運動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
這次,我又回到了剛開始接觸運動的心境,想著就先試試,慢慢地增加強度,旁的暫且不管。一個月后基本回到了緊致的狀態,體能也跟上了,我便開始了新一輪的計劃——insanity63天課表。中間也因不可抗力中斷過,但是整體上還是堅持著,我發現自己十分期待和shuanT的碰面,渴望和他們一起完成訓練。
基于此經歷,我想談談健身中的堅持和失敗。
堅持
堅持不是一天不落。
科學的方法利于堅持。
初入領域,堅持是我達成目標的手段。比如改善飲食習慣,比如養成運動的習慣。
進入領域后,堅持是熱愛的結果。當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我的好朋友而不是壓力的來源時,每次挑戰的驚喜與暢快,每次進步的自我認同與踏實,使堅持成了自然而然不費力氣的事。
失敗
縱觀兩次復胖經歷,都是由于抱著僥幸的心理。“每天吃吃吃,運動量又跟不上“,即是沒有改變飲食習慣下,又不肯堅持運動造成的失敗。”想要乘勝追擊“,即是想一鼓作氣達到目標的急躁心態。為什么我稱之為僥幸心理?因為這些做法就是企圖通過,亦或局部亦或暫時亦或片面的解決問題,達到一勞永逸的終極狀態。但是,減肥是一時的,健康卻是一世的啊。如果減肥成功后,就果斷拋棄健康飲食和定期運動,那不是注定要反彈嗎?所以,必須徹底地改變,必須拋棄僥幸心理,從觀念到實踐,徹徹底底的革新并且一直keep下去。經常有人說,健身能改變一個人,實際上,不徹底改變,也是沒辦法成功的。
再回到文章開篇提到的那個實驗,蜜蜂和蒼蠅。如果,將實驗稍微變一點,將瓶口那端對準光源,那么整個實驗的結果恐怕要顛覆過來。即,向光的蜜蜂找準光源,一準飛了出去,而蒼蠅可能在亂撞中死去。剛剛沖進健身領域,我把自己調整成為蒼蠅模式,因為我對這個領域毫不了解,對光源所指引的方向并不了然,甚至都不知道那個光源就是正確的方向!所以在找到“門道”之前,亂打亂撞實際上是最佳的策略。而一旦在亂打亂撞后找到“門道”,我會立馬將自己調整成“蜜蜂模式”,即對準方向,堅定專注的全力以赴地飛去。飛出去之后,沒多久,很可能又飛到了新的領域。于是,當我被瓶底“撞暈”的時候,我就會抓住“問題”,提醒自己,這可能是個新領域了!那么我就又調整自己成為“蒼蠅模式”......正如我第一次復胖,進入膳食營養領域,一開始采取的也是知識轟炸的方法,慢慢確定了方向,剩下的就是不斷地磨合實踐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案了。
有人說,你這不就是試錯嗎!這得多少成本啊!
實際上,生活就是試錯。沒有人會不出錯,錯了,懊惱沒有用,就此因噎廢食不做事了,更是自暴自棄......彎路也是必要的成本,重要的是失敗后的反思和爬起;重要的是要對未來的自己有信心——我的確走過彎路,但我以后不會再走了,最起碼爭取不再走了,再退一步,即使又走了,我還是有信念繼續去找正確的路。人,總是要有點韌性的。
五,如何改善飲食習慣
食物,字面意思看是可供食用的物品。在我看來,食物是為身體提供營養和能量供其正常運轉的東西。它存在的意義十分樸素,就是滿足人體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讓身體開心。
形成這樣簡單的食物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健身前,我也是一個夸大食物意義的人,有什么高興事去吃點東西慶祝下,碰上什么難過事也去吃點東西尋求安慰,甚至以前寫作業的時候也會一邊吃一邊寫......但自從健身以來,關注飲食,學習了大量的膳食營養知識,并且不斷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我重塑了自己的食物觀。
營養和天然優先
精密的機器,需要上好的燃料才能高效運轉。對于人體這臺機器,富含營養的食物才是上好的燃料。根據一般規律,天然的食物,經過簡單地有技術地烹調,既能包含營養,熱量也不會太高。而加工產品,比如一些開袋即食的餅干薯片等,是熱量超高卻又沒有營養的。而熱量也不是一味的低才好,比如白米飯的熱量要稍微低于燕麥米,但是燕麥米營養更豐富,并且飽腹感強,這時優先選擇燕麥米。總之我選擇食物的原則是天然和營養優先,加工食品是萬不得已的選擇。
欲望型進食
這里的欲望型進食是指超越身體需求以外的任何進食。比如零食,吃撐,還有嘴饞。欲望型進食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人在進食的時候的確會感到愉悅;二是加工食品的出現,商業利益下的誘惑。
人在進食的時候會感到愉悅,是原始本能的體現。在我們祖先生活的時期,食物難以獲得,生存環境異常危險,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生存和繁衍,就需要不斷搜尋食物,一旦發現食物就要全部吃掉,而在找不到食物的日子里,身上的脂肪就是我們生存的最后稻草。經過幾千年的進化,這些原始本能以基因的形式一代代的傳下來。但問題是,現代社會物欲豐富,溫飽基本解決,這種基因的存在反倒成了人們致病的原因。所以對待食物我的第二個原則是節制,食不過飽,飲不過量。
加工食品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作為市場主體,盈利是商家的首要目標,加工食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取悅人的味蕾,而對食物本身的營養不再關心,隨之帶來的高熱量也是味蕾歡愉背后的代價。我以為,身體的需求十分樸素,對于哪些好吃哪些難吃,身體是無法判斷的,在她那,度量衡僅是營養成分,好吃難吃是主觀感受,是大腦的花招。而加工食品正是迎合了大腦的感受,讓我們越吃越饞,即使胃口已經很不舒服了,還是停不下來。加工食品熱量極高,卻沒什么營養,飽腹感還不強,我認為這可以稱之為“垃圾食品”。人的胃口有限,可以消耗的熱量也有限度,如果你吃了大量的垃圾食品,占了位置不說,還不能滿足身體所需的營養,長此以往,身體垮掉是必然的。就像人一樣,時間精力有限,如果你把精力給了那些垃圾人,那么你就沒有額外的機會去遇見美好和驚喜。所以,對待食物我的第三個原則是,遠離加工食品,躲過大腦陷阱。
改變主義者
至于如何改變,這要追溯我們飲食習慣的形成原因。在我們剛剛降臨到這個世界,生存本能讓我們一生下來就會找吃的(母乳),吃了睡,睡了吃。后來,我們大一些了,開始吃飯了,家里吃什么我們就吃什么,這奠下了我們味蕾和飲食習慣的基礎,就像多年后,我們總會說最愛吃的是媽媽做的飯。其實不一定是媽媽做的飯多好吃,而是小時候的味道讓我們感覺熟悉,是我們最初接觸食物的認知。我敢說,如果我小時候是被奶奶帶大的,我也會覺得我奶奶做的飯好吃......還有,為什么南方人吃辣呢?因為那里氣候潮濕,需要辣椒祛除濕氣,溫暖身體。舉這些例子是想說明,我們飲食習慣的形成除了基因中自帶的那些外,還深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包括地域、家庭等因素。所以,飲食習慣不是天生的,別再說什么,我是不吃米飯會死星人這種話了......飲食習慣是可以改變的。
除此之外,大腦的思維定式也是需要轉換的。我發現,有時候即使我已經認識到垃圾食品的垃圾,健康食物之健康,我還是會想要吃垃圾食品。對于自己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我感到不可思議。實際上,這是大腦的認知偏差。大腦還認為吃垃圾食品是愉快,吃健康食品是受苦!垃圾食品都特別好吃,健康食品都難以下咽!在這種認知偏差下,就造成在實行健康的飲食方案的時,大腦一直很不爽我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所以就會驅動我去吃點讓自己開心的吧!你都吃了這么多營養餐了,可以犒賞犒賞自己了!這種思維認知下,實行健康飲食反倒成了吃垃圾食品的手段,這顯然是本末倒置了。那怎么解決呢?還記得到《盜夢空間》里男主如何使他的妻子堅定不移的認為她的現實世界是夢境的嗎?是他在她腦子里植入了一個觀念,即“inception”。有時候我們不曾發覺,一個小小觀念的植入,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行為。正如,即便我深刻認識到垃圾食品和健康食品的差別,我還是會去吃垃圾食品一樣。那么想要徹底糾正認知偏差,轉換思維定式,就要植入一個新的觀念,即“健康食品是我需要的,它富含營養,使我精力充沛,令我愉悅。”不斷的加強這個觀念,直到其影響力完全覆蓋之前的觀念......
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斷地踐行,不斷的強化,直到成為你的第二天性。
六,最后的話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改變與成長,仰賴的是實踐、思考、時間的三位關系,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思考,再實踐再思考才能掌握其中的奧妙,這個奧妙包括對新技能的運用,對自己的了解,以及心智的成長。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品質培養和方法論學習,試錯、反思、耐心、不怕失敗,切換模式,糾正認知偏差,轉換思維定式等等。在這個過程中,你不斷認清現實,外在的事實,還有自身的。慢慢地,你的思辨能力提高,執行力也大幅提升,你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了,你對于目標實現有了更精確的預判,你開始掌握生活的主動權了。
這大概就是我從健身中學到的。
路還長,我會一直走下去,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