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書講的是現實的、具體的、細節(jié)的問題,是從技術的角度,幫助我們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其日常運作是怎樣一個狀態(tài),其行事原則與思維邏輯又是怎樣一個狀態(tài)。事實上,一般的讀者,對于傳統(tǒng)社會的行事原則與思維邏輯是有一個基本的印象的,畢竟,這是我們的歷史教材主要強調的,至于其具體的細節(jié),其背后的緣由,其與現實的矛盾沖突,則不在我們的了解范圍之內。
? ? ? ? 為了把日常運作的過程說清楚,作者基本采用了一個接近傳記的寫作方法,選擇了有代表性的幾個人物: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講述他們的工作與生活,他們的思維方式與行事邏輯,他們的現實條件與人際關系,他們的矛盾與困難,他們的選擇與結局。不扣帽子,不設立場,基于簡單明了的事實,娓娓道來。
? ? ? ? 作者花了很多時間,有時候可以說是不厭其煩地敘述一些日常細節(jié),從宮廷的禮儀,到軍陣的安排,再到私人的生活,這些具體細節(jié)的敘述是有意義的,是幫助讀者拋開他們原來預設的立場,走出帽子和概念所建的殿堂,走進現實,看到真真切切的藍天白云、花草樹木,從而得出自己的判斷的基礎。這些細節(jié),至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再給人一種立論與證明的感覺,使讀者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自然也使本書讀起來津津有味,讓人不忍釋卷。
? ? ? ? 不論是作者觀點,還是敘述方式、文字表達,這本書都可以稱一本好書。說法是否得到認同,不是判斷一本書好壞的核心,能不能打開思路,破除成見,說人所未說,或者以一種新的視角表達前人所說,才是重點。況且這本書的許多說法,是可以得到讀者的認同的。
? ? ? ? 大歷史的觀念,強調的是時空上的幅度,不能以一時一地的情況來推論全局,也不能以單獨的事情或人物來做簡單的判斷。而為了避免我們對一時一地的認識,或者一事一人的了解影響我們對全局和整體的判斷,就有必要從更基礎的層面,更長遠的角度,更深入的方式,來敘述事情。張居正也好,申時行也好,海瑞也好,戚繼光也好,他們做出了選擇,他們得到了自己的結局,這是我們容易看到的,而他們做出選擇所依據的現實條件,他們所處歷史的經濟技術條件,他們所面對的社會運作機制,是我們不容易看到的,而我們只根據我們看到的東西就作出一個簡單的判斷,當然有其局限性,很多時候,當然也就是把古時的人放到我們現在的邏輯框架之中,為當前現實所制約,而不能看到真相,更無法看到滾滾歷史潮流的真正流向了。
? ? ? ? 《全球通史》的作者強調一個觀念,意思是說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制度必須適應當時具體的社會經濟條件,否則就會引起沖突,產生問題,實際上《全球通史》這本書的具體內容并沒有很好地闡明這個觀念,看上去更像是作者寫完本書之后所做的總結。《萬歷十五年》卻在細節(jié)的描述之中非常深入、也非常令人信服地闡明了這個觀念。
? ? ? ? 由這個大歷史的角度出發(fā),我們才能對我們的近現代史有一個更加透徹的理解,才能對未來的改革與進步潮流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由此才有所謂“讀史以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