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故鄉的打土墻
? ? ? ? “一二一,往外挪,要不挪,就打腳……”。
? ? ? 幾十年過去了,那時候打土墻喊的號子仍然記憶猶新,深深的儲藏在我的腦海里。大凡六零后七零后以上的農村人,都有過拉土打墻的經歷。也是在土墻圍起來的院子長大和結婚的。
? ? ? 打土墻是請人義務幫忙,主家只管飯不出酬勞的。在那風清氣正,助人為樂,鄉情高于一切的年代,農家人不論是圈院墻還是蓋房子,都是人幫人,戶幫戶,輪流相幫完成的。農戶打土墻之前,首先要預備好打墻的黃土。黃土場在村外,所需要的黃土,都是小伙子們在生產隊下午下工后的晚上,加班加點給主家拉回來的。在七十年代,國家有一條政策:每個農戶除獨子之外,其他的后生到了十幾歲的時候,就可以經村里向公社土地辦申請批準,給其劃一塊四分大的宅基地。宅基劃分下來后,做父母的先把它用土墻圈起來,等家里準備好了木材磚瓦后,再蓋幾間簡易的瓦房。隨后就是準備給孩子完婚了。如果沒有宅基地,孩子是很難說到媳婦的。在缺吃少喝的困難年代,不論哪個農戶為了圈院子,蓋房子都是極其不容易的。最少得三四年時間省吃儉用,口挪肚攢才能節余下來打土墻、蓋房子,娶媳婦的糧食。因此主人一旦問誰幫忙拉土,或者是打墻,大家都是拼著力氣來勞動的。我在十七八的時候,經常在傍晚下地后被人問去拉土。一干就是晚上十點左右。拉土之前,主人招呼大家吃點晚飯。拉完土之后,大家就餓著肚子各回各家,主人不再管飯了。有一次村南的一個大叔中午來到我家,問我晚上給他家拉土。湊巧我的一個伙伴也在,他便一同問了我倆。傍晚下地后,我發現拉土的小平車輪胎跑了氣,我跟這個伙伴因為補輪胎去主家遲了,誤過了吃飯時間。到了主家后主人問我倆吃了嗎?看著其他拉土的人,已經拉起小平車準備出發了,我倆很尷尬,只得撒謊說吃過了。主家就不客氣的說那就開始吧!十七八的年輕人正是長身體,能吃飯的時候。我們在地里干了一下午活早就餓了。但是為了面子只好拉起了車子,跟大家一起干了起來。到了九點鐘的時候,拉了七八趟土,我倆連餓帶累,東倒西歪,腿軟得實在跑不動了,只好偷偷的跑回去了。后來主人知道內情后很是內疚,遇見了我們,直說著道歉的話,一再埋怨自己撿點不好,讓我們餓了肚子。
? ? ? 打土墻是一門講技術的活。土墻一般是兩米三十公分高,俗稱七尺土墻。打墻的工具有八根椽板,四根立桿,一個頂板,四個杵子,一個大夯。首先挖好二尺深的底子,然后三個人抬起大夯叫著“一二一………”的號子,邊打便挪窩。打瓷一層土后再填一層繼續打。底子的土層與地平面基本持平之后,開始栽椽板打墻。打墻的時候是墻上三個人提杵子打,墻下六個人分里外各三個給墻上鍬土,并兼做翻椽板。一個“墻博士”用眼力指揮打墻。八根椽板里外各四根,依次上下交替,用繩子和絞棒上緊,之后填土用杵子狠勁的搗土。土搗瓷之后再翻上來最底層的椽板,繼續給兩根椽板之間填土打。打土墻就是這樣上下輪回著操作。老百姓經常所說的那句“打墻板上下翻”的話,就是這樣得來的。“墻博士”的職責就是負責把墻要打的端端正正的,稍有傾斜椽板一卸墻就有倒塌的可能。倒墻的事故偶然也會發生的。打墻還忌諱女人來到現場,認為女人來了不吉利,墻就會倒塌的。那時候一個四分大的宅基,一面院墻有九堵墻,四面院墻就是三十六堵墻,十幾個人需要三天的時間。加上拉土需要幾個晚上,一個院子要是圈起來,最低得六七十個勞動力人次。因此,那時候的我拉土打墻是一個家庭的一件大負擔。盡管不掏工錢,但管飯也是一筆不菲的費用呢!
? ? ?
? ? ? 九十年代之后,故鄉的院子逐步告別了黃土墻。一家挨一家成了青磚墻。隨著時代的進程,土墻不見了,打墻的號子聽不到了,打土墻的工具也沒有了。如今想起打土墻,我們是深深懷念的。這并不是留戀那來之不易的黃土墻,而是惋惜和追憶,當年那火熱的勞動場面,濃郁的鄉情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