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在廣東清瀾山第一次見到了錢夢龍老師,那時,我是這樣寫的:
10月26日、27日,我參加了在廣東清瀾山國際學校舉辦的語文濕地第五屆年會。在這里我見到了書本上認識的錢夢龍、孫紹振、王君等老師,心里尤為激動,同時又為自己的淺薄而不敢和他們合影,留下些許遺憾。
錢夢龍老先生說,他是語文濕地的過境者。談其人生故事,他把自己的人生概括為七句話:懵懵懂懂的童年,渾渾噩噩的少年,瀟瀟灑灑的青年,起起落落的壯年,磕磕碰碰的中年,順順蕩蕩的老年,甜甜美美的暮年。
錢老分享了自己學生時代學習的經驗,通過自學的習慣,由課外向課內遷移,將自己課前自學過程中的閱讀體悟與老師的講解相結合,邊學邊思。錢老是自學的受益者,他一直強調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學的興趣,喚起學生讀書的欲望。所以,他把自學的能力遷移到學生身上,幾十年如一日探索,終于有了今天的集大成。
錢老說,只要向往藍天,誰都可以比我飛得高,錢老的人生就是一個傳奇。? 現在,有幸拜讀了錢老的《教師的價值》一書,才知道,他是如此了不起。
一、愛閱讀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老師能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閱讀,是一個語文老師必備的素養。
錢老說,語文教學其實也是語文教師自身讀寫狀態的生動展示。教師自己愛讀書、會讀書,才有可能教出愛讀書、會讀書的學生;教師自己愛寫作,會寫作,才有可能教出愛寫作、會寫作的學生。他說,有些語文教師平時除了幾本“教參”幾乎什么書都不讀,什么文章也不寫,一心想在教學方法上花樣翻新,以為這樣就能提高教學水平,實在是舍本逐末,緣木求魚。錢老師自幼喜歡讀書寫作,成為一名教師以后,他依然保持著閱讀的習慣,這為他的語文課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
錢老師如何進行閱讀教學呢?備課時首先不考慮怎樣“講”文章,而是自己怎樣“讀”文章。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自己必須反反復復地讀,直到真正“品”出味來,才決定教什么和怎樣教。因此,課堂上錢老總是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
書中談到的閆學老師是一位解讀文本的高手。因為她酷愛讀書,在廣博的閱讀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色,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教學底色。使她無論自己解讀文本還是指導學生閱讀,都能游刃有余。她解讀文本樸實、自然、大氣,既緊扣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深而有度、寬而有界。在她的課堂中,始終不脫離對文本的反復咀嚼品味,學生學得扎扎實實,扎實中有不乏靈動之氣。
反觀自己,一個“忙”讓每天的生活一地雞毛,忽略了自身的學習與成長。錢老用經歷和事例告訴我們,實現教師的價值,就要熱愛閱讀,在閱讀中思考,這樣才能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二、愛學生
錢老對他的教書生涯,喜歡用一個字——“混”:“混”進了教師隊伍,“混”成了上海首批特級教師。這個“混”,看似偶然,其實蘊含著必然性: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一切都源于錢老對讀書的熱愛,對語文的熱愛,所以,成為師者后,這份愛,給了學生。
他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怎樣“講”文章,而是怎樣鼓勵學生自己“讀”文章。幾十年如一日,他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三主三式”的教學模式,從中感受到錢老對教育的執著。
在漫長的28年中,盡管錢老身處逆境,但只要他走上講臺,就沒有停止過“打破常規”的教學嘗試。他在語文教學這方小小的“精神自留地”耕耘著、播種著、灌溉著、堅持著……,苦在其中,樂在其中。面對形形色色的語文教學新理論、新思想,錢老始終堅守一個立場:我教的是語文,它是一門幫助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因此,我的所有教學活動都應該有助于學生正確、熟練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是我認定的語文教學之“根”。有了這樣的信念,便有了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
錢老建議學生,在閱讀上:加強課外朗讀練習、學會鑒別閱讀訓練點、讀點詩詞、多讀散文、讀點文言文等等。錢老建議多積累,多進行古今漢語的比較,從比較中逐步掌握古漢語的規律。“愛讀、樂讀、多讀”,保持閱讀感受的整體性、生動性,“文”讀好了,就讀出了語感,學習自然也在其中了;寫作上,錢老認為并不是寫得越多越好,動筆之前一定讓學生弄清楚:為何寫、寫什么、怎么寫,應淡化“三大文體”(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的訓練。
接下來,我會思考隨筆寫作模式的調整。我從八年級上期開始讓學生們寫隨筆,雖然說學生不再害怕寫作文了,篇幅也有了,但是隨筆質量還有待提高。
錢老還給我們舉了顧麗芳老師的事例。顧麗芳老師始終站在學生“學”的角度“教”,時常提醒自己:教師要目中有“人”學生永遠是“主角”,鏡頭要永遠對準學生。作為語文老師,她明確指出:閱讀與寫作,是學生精神成長的沃土,童心將在文字里拔節……。
因為愛學生,錢老師始終踐行“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因為愛學生,顧麗芳老師始終堅持“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這是教學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
師者如光,雖微致遠。希望自己循著這道光,踏踏實實做教育,用心讀書,不斷提升自我,用愛育人,與學生共成長,努力實現教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