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熱愛搖滾樂,因其恣意率真,敢于直視殘酷的世界,敢于正面陰暗的內心。許多偉大的搖滾音樂人無意充當時代的代言人,但他們敏銳的藝術觸覺感知到時代的脈搏,其最自我的表達最終成為時代的發聲。讀搖滾音樂人的傳記,不是尋章摘句考證八卦,而是從他們身上讀懂時代,傾聽時代在他們內心合成的一組和弦。

《像一塊滾石》
作者:鮑勃·迪倫
在這本自傳里,鮑勃·迪倫不會告訴你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或詩人,他只會告訴你:鮑勃·迪倫是如何成為鮑勃·迪倫自己。
鮑勃·迪倫屬于那種不可歸類的藝術家。他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永遠是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他旁觀而保持距離,正如托德·海因斯執導的迪倫傳記電影的名字——《我不在場》(I’m Not There)。
紛爭動蕩的六七十年代,迪倫從時代的浪尖退出。藝術家最重要的事是忠于和表達自己的內心,而不是成為誰的傳聲筒:“最大的麻煩是媒體總把我當成話筒、發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這太可笑了。我所做過的就是唱歌,這些歌直截了當,表現了巨大的嶄新現實。據說替整整一代人發出了聲音,但我和這代人基本沒什么相似之處,更談不上了解他們。……我的命運就是隨遇而安,這與代表任何一種文明毫不相干。真實在地面對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事。”
然而,正如這本書英文原名“Chronicles”——編年史或年代紀——所昭示,鮑勃·迪倫記錄的超越了自己的生平和音樂歷程,更重要的,這是那個時代折射在藝術家內心的斑斕印記。

《滿是鏡子的房間——吉米·亨德里克斯傳》
作者:查爾斯?R?克羅斯
那個時代,甚至直至當代,有許多人可被稱為吉他大師。然而前無古人后不見來者,只有一位可被稱為吉他之神。或者可以說,他就是吉他本身,他就是——吉米·亨德里克斯。
在他成名之前,搖滾樂雖然才興起不久,但一座座豐碑早已聳立。亨德里克斯的出現就像一顆超新星的爆發,掩蓋了璀璨眾星的光芒。“倚天一出,誰與爭鋒”,真正的音樂家和樂迷無不為之狂喜和贊嘆!
成名的光芒也是沉重的壓力,他漸漸沉溺于毒品、酒精和性愛,最終因為一樁愚蠢的意外而隕落。
平凡人都羨慕天才,天才更應珍惜自己的羽毛。

《列儂回憶》
作者:揚·溫納
如果說對于“比耶穌更受歡迎”的披頭士樂隊和列儂,世人已有足夠多的記述與了解,這個說法既是對的也是錯的。是的,在這個媒體發達的時代,人們對生活在閃光燈下的列儂的言行喜好無不了如指掌;然而,我們真正了解他嗎?甚至可以說,列儂真正了解自己嗎?
于是,當時籍籍無名的小雜志《滾石》記者揚·溫納帶著一連串問題對列儂進行了深度訪談。在這篇對話錄里,我們看到一個充滿才華和自信、對干預社會改造世界充滿激情的列儂,也看到了一個缺乏耐性、喜新厭舊、有點自卑甚至自毀精神的列儂。
這就是一個真實的列儂,一個誠實的列儂,一個藝術家列儂,和一個平凡人列儂。

《天堂十字路口》
作者:埃里克?克萊普頓
好萊塢往往青睞藝術家傳記片。那些少年成名的天才,成名后自毀沉淪,最后自我救贖得到升華。如果埃里克?克萊普頓的生平拍成了電影,一定也是這樣的“主旋律”。雖然情節老套,但充滿著精彩的細節。因為沒有人能像克萊普頓那樣,橫跨四十多年的搖滾樂史,跟眾多天才和大師都有過合作甚至保持長久的友誼。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克萊普頓就像一個十字路口,無數人從這里走過和交匯。搖滾圈的各種八卦軼聞裝在他的口袋里,一抓一大把。
但各種八卦只是點綴,本書的精華是克拉普頓在多舛命途中對音樂孜孜不倦的執著追求。憑著音樂,他擺脫了貧困、獲得名利;憑著音樂,他從對性、毒品和酒精的沉溺中迷途知返,還建立起戒毒中心幫助其他癮君子。音樂不但是來自上帝的聲音,也是克萊普頓自己內心的聲音,他懂得去傾聽與追隨。

《誰愿永生:弗雷迪·莫庫里傳》
作者:彼得?弗里斯通/大衛?埃文斯
在樂迷心中,英國有兩個“女王”(Queen),一個是伊麗莎白二世,一個是Queen樂隊。因此奧運會開幕式來了前者,閉幕式來了后者,并向已故主唱弗雷迪·莫庫里表達了最崇高的致敬。
在臺上一呼百應的弗雷迪,讓萬人為之傾倒。而臺下的弗雷迪卻一貫低調,甚少接受采訪,也不參加任何與音樂無關的商業活動。這本傳記的作者以其特殊身份,展現了弗雷迪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個拜火教徒的后裔,在臺上閃耀出璀璨的光芒,在生活里也是恣意放縱、向死而生。
追隨著內心,愛過痛過,閃耀過輝煌過,誰愿永生而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