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同事聊天,從懷素不知怎么聊到了“草圣”。同事腦盤有點卡,一時想不起“草圣”的名字。
“張旭。”我自信滿滿。
“不是。”同事斬釘截鐵。
難道教科書上說的是假的“草圣”?
“張伯英”同事終于想起。
“你自己過來看。”我熟練的打開百度百科張旭的詞條。
“不是不是,草圣是張芝張伯英。”正像專業的足球解說介紹米蘭22號皇馬8號巴西10號時會說里卡多·伊澤克森·多斯·桑托斯·雷特,專家介紹古人時也要名字號齊全。
“哦,現在說起‘草圣’一般都是指張旭吧。”我記得歷史課本中就是這么寫的。
張旭的“草圣”名號最早見于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我有一段時間想當然的以為張旭是個禿子。杜甫還寫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說張旭的書法脫胎于劍法。詩圣封草圣,我覺得比大家發短信投票靠譜。
張芝生活在東漢末年分三國之前,卻也是烽火連天不休的年代。據記載,張芝約死于公元192年(漢獻帝初平三年),也就是呂布刺殺董卓那年。
西晉衛恒的《四體書勢》中,提到從漢代草書起源開始,以草書出名的有杜度崔瑗等,而張芝是集大成者,韋仲將最早把張芝稱為草圣。韋誕字仲將,是三國時魏的書法家,名氣比杜甫差得遠。不過你不要以為張芝草圣的名頭就因此不靠譜。看看另一個重量級人物的評價就知道了。
南朝劉宋的虞龢是王義之粉絲,寫了本《論書表》,專門收集王義之王獻之父子的八卦。書中提到王義之曾說,看過很多書法,只有鐘繇張芝的能入法眼,其他人的都不值一看。認為自己與鐘張兩人不相上下,張芝的草書比自己好。唐孫過庭在《書譜》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王義之認為自已稍稍領先于鐘繇,張芝草書在自已之上。評價之后,王義之還表現出小小的不服氣,說張芝練字把池水都染黑了,如果自已有這樣刻苦,一定不比張芝差。王義之自已也有墨池故事,不知道王義之后來的草書有沒有超越張芝。
宋代曾鞏在墨池記中,對臨川王義之墨池的真假表現出了一定的質疑,但筆峰一轉,馬上又雞湯起苦學精神來。
總之,張芝的草書技藝已經達到了連書圣都自愧不如的地步。他把章草進一步發展成一體書今草,把全國文盲率提高了一大塊。不過草圣之名可以說是公認的。孫過庭在所著《書譜》中也稱草圣張芝。
孫過庭死時,張旭只有十六歲,公孫大娘鼎盛時期應該在幾十年后的開元盛世。張旭之前,張芝一直是草書第一人。前面提到的衛恒,他的爸爸衛瓘也是書法家,曾說“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衛恒的堂妹就是衛夫人,教過王羲之寫字。衛恒的兒子衛玠是有名的小鮮肉,小時候乘羊車上街,引起圍觀。小鮮肉的標準之一就是合影殺手,他舅舅跟他一起,自慚形穢。二十七歲病死,妨間流傳因為被圍觀太多,圍觀死。希望現在的小鮮肉引以為戒。
總得來看,張旭的草圣頭銜有后來居上的趨勢,一是因為杜甫的詩太過有名,二是教科書的推波助瀾。其實后世論書,也常以二張并舉。
張芝僅有《淳化閣帖》中冠軍帖、終年帖、二月八日帖、八月帖及下圖的今欲歸帖五篇存世。
今天春節放假第一天,欲歸。春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