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雁,是中華文明中最纏綿交集的一縷,是大多數身處異鄉的華夏游子們心中最深切的一份寄托。
不比于鶴的仙風道骨,雁總是在路上,風塵仆仆。是的,一個游子的回鄉路總是要快些走才好。又不同于孤鶩的行色匆匆,雁總是沉重的,任重道遠。通往文明故土的漫漫長路一定是要慢些飛的。
我相信當下有很多人都曾同我一樣,仰望陰沉的天空,在自己城市黃昏的霓虹燈光中去尋找自己心中的雁陣,蒼蒼茫茫在夜空中南飛,直到夜空的盡頭。小時候在課本上熟讀成誦的“歸雁落陽邊”,已經在我們心中刻畫出了無數影像,只是,恐怕多數人也和我一樣終與它無緣。古時那一句句文字,代代相傳,口口相述,終是傳承了下來,而大雁卻飛入歷史的夜空,一去不返。
我曾無數次見過鷺鷥在空中飛翔,它們一樣三五成群,一樣會匆匆趕路,在暮色四合中,甚至是一樣的滄桑。但是,它們總是比雁少了一種氣度,這種氣度與外形無關,那是一種背負。雁陣從五千年前的大草原飛向今天的南方,背負著五千年來數百代人對故土的嘆息與執著,這種背負,甚至已與雁群無關。
我曾兩次踏上祖國的大草原,只可惜,我仍從未見過鴻雁的風姿。幾百年來,再沒有出漢塞的征蓬,于是,入胡天的歸雁也隨之而消隱。
我偶爾也與幾位朋友談起過我心中這份放不下的念想,也有人曾給過我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因為氣候變暖,雁群已不再離開北方躲避嚴寒了。但更多的人卻表示出一種漠然,其中也包括著不少的異鄉客。歸雁早已不再是他們心中的寄托了,現今,對故土的惆悵正在消蝕。鄉愁,人們未曾體會。
或許我那位朋友的答案是對的,但我把雁認作一種文化,我不能相信不再飛的是大雁,我寧可相信是人們雖依舊記得那信仰故土、歸雁的詩句與情懷,心中卻沒有了這份信仰。既然一個民族都不再信仰,那歸雁也就噤聲在漫漫長路之上。
從幾時起,雁過再不留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