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文: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于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后,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 ? 晉文公,姓姬,名重耳,生于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逝世,活了69歲。43歲受迫害開始出逃,流亡19年最終復國。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饑餓難忍。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后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 ? 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涂地,忠心耿耿,難能可貴,然除忠節,無大賢能,固文公復位后,淡忘之。子推不索功,與母黯然而去,終遂于山火。正是酸腐正直氣,淡然富貴離,看似愚蠢不可及,猶記千秋名。以古論今,權錢宰人于無形,抽絲撥繭,小吏橫行,百姓欲怒不得,唯唯諾諾,只盼望其背項,得利于各道。人性條然若揭,社會性可見一斑,更何談民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