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最近刷屏耍的不亦樂乎的“打車省錢攻略”讓人浮想聯翩。
事情是這樣滴。
問:“打車軟件哪家強?”
答:“9公里以內,用Uber;9-16公里,用滴滴;16公里以上,用易道。”
最近這樣的一個被眾多學霸驗證的打車省錢攻略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無數的人開始扒拉自己手機上的打車APP,根據自己日常出行選擇最省錢的那一款。易道也被推上了風口。(神州專車為啥一點動靜沒有呢?)
作為平時出行以走路為主的我有點看戲的心態,實際上我并不想糾結于到底哪一款軟件最省錢。更想說的是,在一個細分領域,當出現類似明確競爭對手的時候,作為當事人從用戶抓去角度應該如何行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更應該被重視。
據易觀數據顯示,Uber的市場份額正在被滴滴悄然的吞噬中。原本的Uber,滴滴,神州專車三個專車交易市場的巨頭,現在排序也在發生變化。易道的加入是否會引起行業的變動,現在看來是肯定的。
這幾天除了“打車省錢攻略”,還有很火的一件事是易道與微信間的“刀光劍影”,不管孰是孰非,這件事情反應的是細分領域市場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現在的專車客戶除了價格,同時關注的還有服務,安全等等因素,Uber在中國市場份額不增反降也應該反思自己的營銷策略是否得當,滴滴現在應對的除了發展勢頭強勁的神州專車,也應該多關注新生的易道,尤其最近又扯上了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