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影評、劇評這種東西,是要由非常專業的人來寫的,自己寫好像總也寫不到點上。但是,前天看完《我不是藥神》以后,我就忽然不這么想了。評價一部電影或是一部劇,是每個人都有的權利。尤其是面對一部如此優秀的電影,不說點什么,總覺得不太甘心。
那我就斗膽來談一談,我對這部電影的感受吧。
(本文不涉及劇透。)
? ? 1. 一夜之間,大家都成了自來水
說實話,每次有電影或是新劇要上映時,鋪天蓋地的宣傳和水軍刷好評,我們早就見怪不怪了。預告剪得永遠比正片好看,噱頭做足,流量明星們跑跑路演,營銷號帶一波節奏,粉絲們刷刷票房。
最后支持者與路人形成兩極化的評價,收獲不錯的票房,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就算是某種程度上的成功了。好像很多作品都是這樣的模式,不驚喜,不意外。一陣熱鬧之后,很難留下什么水花。時間一長,觀眾們只要聽到國產片這三個字,期望值似乎就會自動降低一半。
但我發現《我不是藥神》不一樣,它剛一上映,刷屏的竟然都是這樣的評論:
“這電影居然能過審,簡直就是奇跡。”
“說好的喜劇呢?影院里半數人都哭了,我哭掉了好幾包紙巾。”
“雖然2018年才過了一半,它已經預定了我心中的年度最佳影片。”
“韓影《辯護人》即視感。這部電影注定要載入華語電影史冊。”
就連平時我關注的一些比較毒舌的影評人,這次也絲毫不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詞。總結起來就是,驚喜,意外,不常見,國產片的驕傲。
水軍們可不敢這么夸,也夸不出這種水準。一部影片能引起如此大的轟動,幾乎零差評,在以苛刻著稱的豆瓣里評分居然也達到了9分之高,我想,一定有它的原因。
這也正是我走進影院,去看《我不是藥神》的最大一個理由。
? ? ? ? 2.少有的現實主義題材國產片
以前我們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地說,韓國有《熔爐》、《素媛》和《辯護人》這樣改變國家的電影,而我們什么時候才會有這樣的電影呢?《我不是藥神》出來以后,很多人說,現如今我們也有了。
韓寒在評價這部電影的時候說道:“我們看了很多喜劇鬧劇,很多都市愛情,很多魔幻鬼怪,很多故弄玄虛,但是我們的現實主義題材在哪里呢?我們身邊的世界,是否都沐浴在陽光之下,笑著入睡,笑著起床,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嗎?而那些窮苦,困頓,疾病,卑微,那些社會矛盾,沖突不公,無解之癥,無妄之災,都在哪里呢?”
是呀,想也知道,這世界上的天災人禍,會少嗎?那些窮苦、困頓、疾病、卑微、無解之癥、無妄之災,看不見,不聞不問,就代表不存在嗎?一切粉飾太平的假象,終究不堪一擊。只有去面對這人世間的黑暗、混亂與不堪,才有可能真正地去解決問題。
這種題材總是過于嚴肅,會刺痛人,不如嘻嘻哈哈的東西來的輕松。但是,痛一點真的沒關系,痛了,我們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才會去改變它。
《我不是藥神》的出現,恰恰告訴了我們這一點,這世界沒那么美好,可也沒有那么糟糕。這也就是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存在,最大的意義。
? ? ? ? ? ? ? 3.演員們表現極佳
章子怡曾經在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里說過這么一句話:“我覺得演員這個職業,是應該得到敬畏的。因為他們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情緒、身體和心靈都奉獻給一個和自己毫無關系的角色。”
但是,看過《我不是藥神》以后,我覺得章子怡這句話還需要補充一下,那就是,他首先得是個好演員,才值得被尊重和敬畏。
我們都知道,演員這個職業的門檻現在好像越來越低了,人氣高一點、名氣大一點、粉絲多一點、相貌好一點,好像都可以演戲。當然了,我這里沒有要diss誰的意思,大環境如此,商業利益驅使,可以理解。但是入門很簡單,不代表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很好,不代表你就可以吃得了這碗飯,也不代表我們就會因此而降低對演員的要求。
《我不是藥神》上映以后,有很多很多夸徐崢的文章,專業且詳細,比如對于細節動作他是如何處理的。單是坐姿上的不同,就可以體現人物角色心境的變化。
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網友在網上提問,如何評價徐崢在《我不是藥神》里的演技?
有個回答是這么說的,是可以讓你忘了他是個光頭的程度。
看了這句話以后,我仔細回想了一下,對,電影里他有頭發。而前幾天我還在網上參與大家給“山爭哥哥”的花式應援,最有名的是那句“他連頭發都沒有了,只有我們了。”
其實都不用我再多說了,一個好的演員,是會讓你忘了其他的一切,帶你進入一個角色里,并且這個過程是不自知的。在采訪中,徐崢說:“真正的演員永遠躲在角色背后。”這話,你仔細品品,嘖嘖,沒有一定的水準,是說不出來的。
除了徐崢以外,劇組其他演員,表現也都可圈可點。聽說王傳君為了演好絕癥病人每天跳繩8000下,為了拍好其中某幾場戲,他兩天兩夜沒睡、一口氣吃了44個包子和5碗面,吐了三次,譚卓為了演好鋼管舞的戲份苦練一個月,渾身都是傷。
當然了,這里沒有幫他們賣慘的意思。就像陳道明說過,現在動不動就是,什么手破了、冬天在水里頭、夏天穿著大皮襖,變成了一個演員的功勞,你的職業就是這個,你拿的就是這份錢。我非常同意。
我提到這個是想說,一個好演員,為了角色的付出,值得肯定,僅此而已。你成就了角色,角色也會反過來成就你。
《我不是藥神》非常棒的一點就是,每一個主創人員都沒掉鏈子,從導演到編劇,再到每一位演員,都特別特別棒。這種事,缺一不可的。
? ? ? ? 4.現實可比影片復雜多了
還有,《我不是藥神》不是杜撰的,它在現實中有原型的。百度一下“程勇”,就可以了解原型的背景故事了。
我記得陳可辛在拍《親愛的》時說過,“生活其實才是最好的編劇。那種真實發生的曲折和糾結,不是編劇可以憑空編出來的。真事比假戲好看,建立在真實故事的基礎上,它才能更加動人。”
我覺得,這就是現實的魅力。
看完電影以后,我發了一條這樣的狀態:“說實話長了點歲數以后,我一直對那種偉光正的角色無感,覺得假,反倒是對人性的復雜開始有了體諒和思考。”其實《我不是藥神》里,每一個角色都談不上是完全正面的,就連徐崢扮演的“藥神”,也不乏市井小民的市儈雞賊,和中年男人的油膩庸俗。可是,也恰恰因為如此,才真實。
真正的現實世界很多時候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很復雜,它有很多很模糊的界限,值得我們探討。就像影片中最大的沖突,就是藥企與病人之間不可調節的矛盾,而藥企方好像就是為了利益賣高價藥而置白血病人的性命于不顧,完全無良奸商的形象。
而醫院、警方和法院等,好像也有點冷漠不近人情。可能是審查原因,也可能是為了突出老百姓們就醫難、看病貴、吃不起高價藥的艱難處境,更有可能是為了戲劇沖突,總要有一方來做反派,電影做出這樣的處理都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妥協也是必要的,畢竟能上映就很不錯了。
可是,看了很多科普文章,據我了解,真相不是這樣的。影片中對于仿制藥的不良反應和用藥風險閉口不談,放佛默認藥效完全等同于高價的原藥。但事實是,仿制藥沒有經過臨床試驗,就相當于大家都在當“試藥小白鼠”,風險真的很大。所以影片中的醫生說:“吃違禁藥出了問題,誰負責?”
而且,除了少數真正的俠義之士,由于利益驅使,有很多像影片中的張長林一樣的無良商人,只是以假藥來謀取利益根本不顧病人死活,這一點我們很難去區分。很難說,如果我們支持走私仿制藥的話,是不是也在變相支持那些無良藥販。
所以,警方和法院依法辦事,也有他們的無奈。縱使理解也沒有辦法,就像影片中警局局長對周一圍飾演的曹警官說的那句:“法大于情的事,你見得還少嗎?作為執法者,就應該維護法律的公正。”人在不同的立場上,看問題的角度自然就不一樣。
說回到高價藥,它之所以是天價,是有原因的。知乎上關于藥價的討論,有這么一段話:“靶向藥之所以昂貴,那是因為能買到的已經是第二顆藥。第一顆藥的價格是數十億美金。”
藥企開發新藥,是要投入至少十幾億美金的投資和大量人力物力時間成本的。簡單來說就是,新藥的開發成本,本身就是天價的。如果“藥價高”這個黑鍋就簡簡單單地讓藥企背了,沒有人為新藥研發買單,藥廠無利可圖放棄研發,難道就是好事了嗎?說句不好聽的,如果沒有天價藥,仿制藥該仿制誰?如果根本沒有天價藥,也就意味著,就算有錢,也只能等死。那好像,更絕望吧。
其實,可以討論的東西,遠不止這些。
我猜《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創作的初衷,也是想讓這些現實中原本就存在的矛盾與沖突暴露出來,取得更多的關注。它對人心的觸動,對人間冷暖與苦難的深層思考,才是它最大的價值。
以我自己為例吧,我真的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活得庸庸碌碌了,對一切逆來順受,沒有小時候那么嫉惡如仇了。但是在電影演到一半的時候,我覺得我心里麻木的一部分,在漸漸蘇醒,也突然明白了很多人做慈善和公益的初衷。我幡然醒悟,內心有些東西是該好好堅守,比如善良。
在影片結尾提到,天價藥“格列寧”進入醫保,我國決定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并鼓勵創新藥進口。
你看,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切都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這也是我們最想看到的,不是嗎?
有人說《我不是藥神》豆瓣評分有點虛高,其實還是有瑕疵的。確實,很多人在評分的時候是帶著情緒的,觀眾心里也都有潛臺詞:你看,別老說我們苛刻和惡意刷差評,面對好片子我們是會狠狠夸的!
可能跟一些頂級的作品比,確實還有一些差距。但是它的出現,真的意義重大。觀眾從來都不是傻子,多的是把觀眾當傻子的創作者。這不也恰恰證明了,我們實在是太缺少這樣的電影了嗎?我反倒認為這種夸獎是鼓勵,鼓勵更多這種有意義的電影出現,這是好事。
我很喜歡豆瓣上有一句短評:“希望這片子更快沖向高票房,驅動資本轉向優質現實主義題材。”
所以,這篇文章我之所以小心翼翼地寫而沒有劇透,一是因為我被劇透了所以觀看效果降了很多,二是我也希望對這部影片感興趣的朋友們,親自去影院支持一下。以前我也經常會等電影下線了在網上看,但這部電影我真的覺得它值得一張電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