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閱讀前提:
想要了解生活,了解不同的社會形態,有強烈的求知欲。
如果你對哲學一知半解,而想對哲學形成比較系統的概念,那么,此書可以幫你梳理梳理.
這是一本西方哲學入門史。更是一位當代自然人文主義擁護者對哲學的探討。
當一個人有了相當的閱歷后,再回頭看這些哲學 ,是對別人人生的一種默認探討。
這本書適合所有年輕人看,因為其散發出一種積極求知,樂觀向上的心態。
時光細膩而柔和,多年過去了,重新回顧這些早已忘掉的書本知識,竟然有一種溫暖溫馨感。
而且這本書是以小說的形式,簡單介紹了整個歐洲哲學的發展史。
你是誰??
我們從哪里來?
14歲的蘇菲收到了這樣的來信!
14歲的我也是這樣帶著疑惑的,我也總幻想我們家后山上的那片樹林前面能有個小屋,屋前屋后種滿鮮花,而我住在那里面。
也幻想我眼前的樹林能像電視中的那樣,我穿過去的時候,那里有另外一個神秘的世界,那里有仙女嬉戲,或是有成群魔法仙子。
也望著山頂,幻想要爬過多少座山能到省城去找小堂姐,然后15歲那年,我偷偷拿了補課的錢跑去找她了。等他們發現的時候,我差不多快找到她了。
世界有多大,路有多遠,我們是怎么來的,能去哪里?
那個時候的我們,迫切地想要知道。只是后來,因為生活的壓力,我們漸漸地只能關心讓我們活下去的辦法,而不是去探索世界,也對這些變化漸漸麻木。所以作者要把這些按在一個還沒有被生活壓迫的小女孩身上,她還沒有被磨滅的感受力。
人,作為一種擁有開放意識的獨立主體,我們應該對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滿無畏和反抗,不管我們從哪里來,不管我們本身多么弱小,不管我們在宇宙只多少的渺小。
世界的本質是什么?以及什么是自我?
智慧是無窮無盡的,不斷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只是略微拓展我們的已知領域,同時更會意識到自己是多么的無知。
單看哪個哲學家的著作,你會一直在思考誰更對,誰錯?而我們太無知,而這本書能簡單的歸納一下,并讓你知道,其實沒有誰更對誰更錯,時代發展和我們的認知,決定眼下的暫時以為的對錯。而在未來有可能被新的發現所改變。沒有絕對的對錯。
笛卡爾說:“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
結果,哲學家們就會如此說:堅持懷疑、反對傳統、保持好奇才是看待世界的方法。
好奇心,探索欲,能讓你永遠年輕,永遠留在14歲。
看了這本書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那些哲學家,先進的科學家,都是死于非命的,這是一份危險的事情。
大部分真理在少數人手中!!!
人類認知的基礎代代不同,世間并沒有永恒的真理。現在不被接受的,不代表將來也不被接受,更不代表就是錯的。
根據黑格爾的說法,各項有關歷史的研究都顯示:人類正邁向更多的理性與自由。盡管時有反復起落倒退,但歷史的發展大方向仍是不斷前進的。每一種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舊思想為基礎,而一旦有一種新思想被提出來,馬上就會出現另外一種和它抵觸的思想,于是這兩種對立的思想之間就會產生一種緊張狀態,但這種緊張狀態又會因為有人提出另外一種融合了兩種思想長處的思想而消除。
黑格爾把這個現象稱為一種辯證過程。
所謂信仰,正因為是非理性的,所以才信。
我們都是后見之明。
楊絳有句話說,許多年輕人總是有煩惱,迷惘,其實就是讀書太少,想得太多。
《蘇菲的世界》解答了我對人生、社會、歷史、思維等方面許多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