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時候起,跨年就是一個高興又煩惱的事兒:高興的是,可以吃一大堆好吃的,第二天還不用上學;煩惱的是一過了今晚,期末考試就被提上了日程。作為一個從小到大考前復習都靠緣分的佛系學生,這種又愛又恨的感覺讓我提前體會到了生活的復雜性。
如果選一個詞形容我的2017,我會選——“復雜”。有好有壞,半喜半悲。
六七歲時,我有時會與爸媽一起睡。有一天晚上,睡不著的我躺在父母腳頭,看窗外的月光灑在床上;那個年紀,還不懂“靜靜地思考”是什么體驗,但已經會開始在腦中胡思亂想。六七歲的男孩兒比女孩兒幼稚,剛開始明白什么是生死,什么是失去。我看著月光,忽然想起父母有時候會說“兒子啊你和別的孩子不一樣,爸媽年紀都很大了,所以你要快點兒懂事兒,更快成長起來——忽然就哭了起來。爸媽被我吵醒,問我怎么了;我哭著說爸爸媽媽不要死,要長命百歲……
現在想起這件事兒,真的是百感交集。如果說現在新年對我來說有什么意義,那就是父母又老了一歲。雖然現在每次去寺廟、過生日,我都會許愿父母長命百歲,健健康康……但是心里總是明白,現在陪伴父母的每一天,都要好好珍惜。叔本華在自己的第二本書里說過,“人只有當準備失去一些事物時,才會真正發現其美好而寶貴的特質……”
所以,雖然2017年我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幾件大事兒,但是我寧愿它從未到來——有喜有悲,但喜不足以抵悲——父母都患重疾,讓我忽然就體會到了命運的無常和任性。有個好朋友和我說,我只是提早體會了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兒,但這并不代表我能做到坦然視之——感謝她以及很多朋友的安慰,沒有你們我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走過17年的下半年。
“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丞相除了前、后出師表,還寫過一篇《誡子書》。這篇文章也很經典,其中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和“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經常被各種雞湯文引用。
其實,文章里還有一句“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我以前讀時沒什么感受,今年偶然重讀,幡然一驚——美好的年華隨著時光飛馳,堅定的意志也隨著歲月而流失,誠哉斯言。相比起曹丞相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諸葛丞相的這句話才是大部分人(包括我和我的頭發)在內的實際情況呀。所以,我不愿意面對跨年,其實也有不愿意與這一年中我所失去的所有事情說告別的原因吧。
然而終究要說再見的。
說到底,跨年只是一個形式;新的一年只是12月31日的延續,有因必有果,任何一個時間計量單位都不是獨立于我們的人生而存在的。所以,也沒必要仿若真的失去了什么寶貴的東西一樣郁郁寡歡;要是能從此一秒開始,讓自己的生活比前一秒過得更好,是不是一件更值得去思考的事兒?
終有說再見的時候——無論是對2017,還是對人生中注定要失去的事物和人。對自己說:“開心點吧”,即使開心不起來,也要盡量不要太難過啊。
永別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