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的她生活充滿了詩與遠方,不知道什么是茍且,直到她二十七歲的時候。
從小她家教甚嚴,父母囑咐她要好好學習,要求她不能和男性談戀愛甚至是密切接觸,上大學也不可以,直到她讀研究生時遇到了他,也就是她未來的丈夫。相處了一個月她感覺他對她非常的好,哪怕是一點點的好她也覺得好溫暖,最后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結婚以后,她漸漸發現她并沒有那么愛他,只是因為從小缺乏和男性的接觸,沒有談過戀愛,才會有認為對自己好就是愛的錯誤想法,慢慢地她也對他也沒有以前的熱情了,原本幸福的婚姻變得很沉重壓抑,社會的教條讓她也不敢離婚,害怕離婚后別人的指指點點,害怕別人嫌棄自己已過婚的事實,所以她就這樣忍忍忍。后來她已身懷有孕,覺得已經有了孩子,他對自己的看法已經不重要了,兩人的關系也不重要了,孩子才是一切,其它的都無所謂了。就這樣二十八歲的她,在一個青春和美好的年紀,放棄了對浪漫愛情甜蜜溫暖的期待。人生那么漫長,她卻終止于現在。詩和遠方雖然很美好,但并不是每一個女孩都有機會讀到詩或者走向遠方。
1949年法國學者波伏娃在她的書《第二性》中曾寫過“人們將女人關在廚房或者閨房內,卻驚奇于她們的視野有限,人們折斷她們的翅膀,卻哀嘆她們不能飛翔,但愿人們能開發她的未來,這樣她就能避免被迫待在現在。”如果你們希望未來的女性可以不因社會規則而讓生活限于茍且,那就請你們放開我們,讓我們去尋找屬于自己的詩與遠方。
現在有多少正處于十八歲,二十八歲風華正茂的年輕女孩,當你們的戀愛婚姻遇到了困難,請你們不要像她一樣安于現狀,被社會規則所束縛,請你們看看未來的詩與遠方,追求自己的幸福。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沒錯生活本身像詩一樣優美,只要你充滿對生活的希望,就不會有所謂的茍且。
文/羅旗 圖/網絡 編輯/韓小憶
投稿郵箱:itangdian@qq.com